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文华电影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一、缘起第14-18页
  1、电影史学上探讨的价值和意义第15-17页
  2、当代文化研究意义第17-18页
 二、研究内容及其方法第18-20页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0-26页
  1、国内研究情况第20-23页
  2、海外研究概况第23-24页
  3、对论题的酝酿与准备第24-26页
第二章 "文华"电影公司概说第26-66页
 一、"文华"影业:1946-1949第26-46页
  1、战后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第26-31页
  2、"文华"影业公司的早期发展与人脉第31-41页
  3、文华影业早期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第41-46页
 二、"文华"影业:1949-1952第46-59页
  1、新中国初期电影政策、策略与理论第46-51页
  2、资本重组:公司合营的历程第51-55页
  3、文华电影公司人脉的流动和创作概况第55-59页
 三、"文华"影业艺术创作风格、成就及其后世评价第59-66页
第三章 "文华"作者(一)第66-93页
 一、桑弧: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建构者第66-78页
  1、都市人文景观的现代性呈现第67-71页
  2、"趣剧":对"乖张喜剧"的中式转化第71-74页
  3、"趣剧"的中式形式趣味第74-76页
  4、桑弧都市人生影像第76-78页
 二、张爱玲"风":张氏早期电影叙事中的"参差美学"第78-93页
  1、"张爱玲风":参差美学的确立第79-81页
  2、城市"活"的印记:日常化叙事的审美表现第81-83页
  3、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意义第83-87页
  4、多义的主题:生命意识的张扬和认同第87-91页
  5、权势话语的一次消解第91-93页
第四章 "文华"作者(二)第93-124页
 一、佐临:从现实到纪实第93-105页
  1、生命力的关照:现实主义的基点第94-99页
  2、写意戏剧观:《表》的形式来源第99-103页
  3、身份、创作的转型第103-105页
 二、费穆:在传统中获得现代性的作者第105-115页
  1、形式美:中国旧剧的电影化问题第106-110页
  2、民族性:风格漫谈第110-112页
  3、国族电影:国产片的出路问题第112-115页
 三、曹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第115-124页
  1、影片的诞生和国族想象的起因第116-119页
  2、"大叙述"及其多重叙事元素的编码第119-122页
  3、"大叙述"中意义的建构第122-124页
第五章 "文华"作者(三)第124-147页
 一、石挥:革命话语中多元的叙事建构第124-136页
  1、语境:叙事主体的确定第125-128页
  2、建构:日常化叙事形式的表达第128-132页
  3、对比手法:革命话语的建构第132-136页
 二、陈西禾:被改造的女性第136-147页
  1、对比:新旧社会两重天第137-141页
  2、真实:艺术创作魅力的诉求第141-143页
  3、女性:身份、命运与时代第143-147页
第六章 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第147-165页
 一、话语的变迁:从都市话语到革命话语第147-156页
  1、教育话语:从社会教育到革命教育第148-151页
  2、伦理话语:从家庭伦理到革命伦理第151-153页
  3、女性话语:从都市女性到革命女性第153-156页
 二、叙事策略的转化:两种文化的自主性融合第156-165页
  1、文化价值取向:影像空间由南向北的转移第157-160页
  2、叙事策略:"新"、"旧"对比第160-162页
  3、多维度的人物形象第162-165页
结语 文华电影作为海派电影的重要代表第165-179页
 一、现代都市里的"新感觉"第165-169页
 二、上层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积极建构第169-173页
 三、"文华"电影作为海派电影的重要代表第173-179页
附录一 文华电影公司编年表第179-185页
附录二 参考文献第185-189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89-190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第190-191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191-192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第192-193页
致谢第193-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
下一篇:遭遇“西方”-1980年代文学中“现代”故事的几种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