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在古印度法律中的演变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章 印度法律的历史变迁 | 第10-19页 |
第一节 印度法的历史发展概述 | 第10-14页 |
一、史前时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 第10-11页 |
二、婆罗门教法时期(吠陀时代) | 第11-12页 |
三、佛教法时期 | 第12页 |
四、印度教法时期(新婆罗门教时期) | 第12-13页 |
五、印度教法-伊斯兰教法时期 | 第13页 |
六、英国法全面侵入时期 | 第13-14页 |
七、现代法时期 | 第14页 |
第二节 古印度法范畴的主要学说 | 第14-15页 |
一、传统印度法学说 | 第14页 |
二、印度教社会法学说 | 第14页 |
三、印度奴隶制法学说 | 第14-15页 |
四、婆罗门教法学说 | 第15页 |
第三节 古印度法律的渊源 | 第15-19页 |
一、吠陀(Veda) | 第15-16页 |
二、法经(Dhrmasutra) | 第16-17页 |
三、法典 | 第17页 |
四、佛教经典 | 第17-18页 |
五、国王诏令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种姓制度概述 | 第19-26页 |
第一节 种姓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9页 |
第二节 种姓制度的概念 | 第19-21页 |
一、瓦尔纳(Varna) | 第19-20页 |
二、迦提(Jati) | 第20-21页 |
三、瓦尔纳制与迦提制的不同 | 第21页 |
四、种姓的定义 | 第21页 |
第三节 维护种姓制度的法律内容 | 第21-26页 |
一、所有权 | 第22页 |
二、债权债务 | 第22-23页 |
三、婚姻家庭与继承 | 第23页 |
四、犯罪与刑罚 | 第23-24页 |
五、诉讼 | 第24-25页 |
六、职业选择中种姓的不平等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婆罗门教法时期的种姓制度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婆罗门教法时期概述(后吠陀时期) | 第26-30页 |
一、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 第26页 |
二、婆罗门教法时期的主要法律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婆罗门教法时期种姓制度的特征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佛教法时期的种姓制度 | 第31-35页 |
第一节 佛教法时期概述 | 第31-33页 |
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印度 | 第31页 |
二、佛教法时期的主要法律文献:《三藏》—《律藏》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种姓制度的发展 | 第33-35页 |
一、迦提的产生 | 第33页 |
二、种姓制度关系的变化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印度教法时期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印度教法时期概述(新婆罗门教法时期) | 第35-37页 |
一、公元6世纪至8世纪的印度 | 第35页 |
二、新婆罗门教法时期的主要法律文献—《摩奴法典》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种姓制度的强化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古印度法律中种姓制度的演变格局及根源 | 第39-44页 |
第一节 种姓制度发展的轴线 | 第39-41页 |
一、以等级歧视代替种族歧视 | 第39页 |
二、各个法律时期严格维护等级歧视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种姓制度的演变方式 | 第41-42页 |
一、以旋转上升状进行强化 | 第41页 |
二、逐渐复杂化,分支化,法律化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种姓制度演变发生的根源 | 第42-44页 |
一、各阶层利益的斗争 | 第42-43页 |
二、经济的发展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