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现实背景 | 第10页 |
2、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现实意义 | 第11页 |
2、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7页 |
1、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五)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页 |
(六)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发展历史渊源 | 第19-28页 |
(一) 人本主义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 人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渊源 | 第20-27页 |
1、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潮 | 第20-24页 |
2、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第24-25页 |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 第25-27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三、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哲学反思 | 第28-31页 |
(一) 过于强调集体性,忽视"个性" | 第28-29页 |
(二) 过于强调人的"阶级性",忽视人的"共性" | 第29页 |
(三) 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 | 第29页 |
(四) 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 | 第29-30页 |
(五) 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 | 第30页 |
(六)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四、社会变革与转型期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31-40页 |
(一) 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诉求 | 第31-33页 |
1、经济全球化为人的彻底解放准备了生产力条件 | 第31页 |
2、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 第31-32页 |
3、催生了现代社会新的伦理价值观念 | 第32-33页 |
(二) 文化多元化对人的精神需求带来了满足 | 第33-34页 |
1、文化多元化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 第33页 |
2、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人的现代塑造 | 第33-34页 |
(三)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推动 | 第34-36页 |
1、社会信息化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 | 第34页 |
2、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人"的创造精神和合作能力 | 第34-35页 |
3、社会信息化扩展了人的素质的内涵 | 第35页 |
4、社会信息化促进人际交往时空的变革 | 第35-36页 |
5、社会信息化促进人的思维空间的拓宽 | 第36页 |
(四) 人本主义思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负面影响 | 第36-39页 |
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 第36-37页 |
2、绝对主义自由观对集体主义教育观产生的冲击 | 第37-38页 |
3、人本主义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 | 第38页 |
4、人本主义对我国政治道德观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38-39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五、人本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产生的作用 | 第40-55页 |
(一) 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改进 | 第40-41页 |
(二)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的"四个转变" | 第41-44页 |
1、从单一主体观向"双主体"观转变 | 第41-42页 |
2、从"重物轻人"观向重视人的合理需要满足观转变 | 第42页 |
3、从以"德育"为重点向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转变 | 第42-43页 |
4、从重视单一部门教育向重视社会联动教育转变 | 第43-44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 第44-54页 |
1、构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价值观 | 第44-46页 |
2、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目标观 | 第46-49页 |
3、构建针对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的内容观 | 第49-51页 |
4、构建综合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方法观 | 第51-52页 |
5、构建多样、丰富的,具有实效性的载体观 | 第52-54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IV-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