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 灰霉病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灰霉病的危害 | 第14-15页 |
·草莓灰霉病 | 第15-18页 |
·发病症状 | 第15页 |
·病害发生规律 | 第15-16页 |
·防治措施 | 第16页 |
·草莓灰霉病生物防治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 酵母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酵母菌作为生防菌的优势 | 第19-20页 |
·生防酵母菌的抑菌机理 | 第20-22页 |
3 挥发性物质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生防酵母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26-41页 |
1 材料 | 第26-27页 |
·供试灰霉病菌菌株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分离样品采集 | 第27页 |
2 方法 | 第27-30页 |
·分离 | 第27页 |
·初筛 | 第27页 |
·复筛 | 第27-30页 |
·离体叶片测定 | 第27-28页 |
·离体果实测定 | 第28-30页 |
·酵母菌浓度梯度试验 | 第30页 |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分离结果 | 第30-31页 |
·初筛结果 | 第31-33页 |
·复筛结果 | 第33-39页 |
·离体叶片测定 | 第33-35页 |
·离体果实测定 | 第35-38页 |
·酵母菌浓度梯度试验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生防酵母菌鉴定 | 第41-68页 |
1 材料 | 第41-43页 |
·培养基 | 第41-42页 |
·供试试剂 | 第42-43页 |
2 方法 | 第43-50页 |
·酵母菌的形态鉴定 | 第43-44页 |
·培养形态及菌体显微观察 | 第43-44页 |
·假菌丝形成观察 | 第44页 |
·掷孢子诱导及形态观察 | 第44页 |
·子囊孢子诱导及形态观察 | 第44页 |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44-47页 |
·糖发酵测定 | 第44-45页 |
·碳源同化试验 | 第45页 |
·氮源同化试验 | 第45-46页 |
·醇类同化试验 | 第46页 |
·产生类淀粉化合物测定 | 第46页 |
·高渗透压培养测定 | 第46页 |
·产酸测定 | 第46-47页 |
·产酯测定 | 第47页 |
·尿素水解试验 | 第47页 |
·无维生素生长测定 | 第47页 |
·生长温度测定 | 第47页 |
·ITS-5.8S rDNA序列分析 | 第47-50页 |
·酵母菌总D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序列扩增 | 第48-49页 |
·扩增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49页 |
·回收产物的连接 | 第49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9-50页 |
·转化产物的序列测定 | 第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5页 |
·形态特征 | 第50-56页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56-63页 |
·ITS-5.8S rDNA序列分析 | 第63-65页 |
4 讨论 | 第65-68页 |
第四章 酵母菌菌体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效果 | 第68-85页 |
1 材料 | 第68-69页 |
·供试菌株培养 | 第68-69页 |
·培养基 | 第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9页 |
2 方法 | 第69-73页 |
·酵母菌防病机制初探 | 第69-70页 |
·平板拮抗作用检测 | 第70-71页 |
·重寄生作用测定 | 第71页 |
·酵母菌与灰霉菌互作的显微观察 | 第71页 |
·酵母菌在果实表面定殖动态测定 | 第71-72页 |
·伤口定殖动态 | 第71页 |
·果实表面定殖动态 | 第71-72页 |
·酵母菌最佳浓度测定:人工接种试验 | 第72页 |
·酵母菌与灰霉菌接种最佳间隔期测定 | 第72-73页 |
·酵母菌最佳浓度测定—自然感染试验 | 第73页 |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73页 |
3 结果 | 第73-83页 |
·酵母菌防病机制初探 | 第73-74页 |
·平板拮抗作用检测 | 第74-75页 |
·重寄生作用检测 | 第75-76页 |
·酵母菌与灰霉菌互作的显微观察 | 第76-77页 |
·酵母菌在果实表面的定殖动态 | 第77-79页 |
·伤口定殖动态 | 第77页 |
·果表定殖动态 | 第77-79页 |
·酵母菌最佳浓度测定—人工接种病原菌 | 第79-80页 |
·酵母菌与灰霉菌接种最佳间隔期测定 | 第80-82页 |
·酵母菌最佳浓度—自然发病 | 第82-83页 |
4 讨论 | 第83-85页 |
第五章 酵母菌挥发性物质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效果 | 第85-118页 |
1 材料 | 第85-87页 |
·供试菌株培养 | 第85-86页 |
·培养基 | 第86页 |
·供试材料 | 第86-87页 |
2 方法 | 第87-96页 |
·酵母菌产挥发性物质初探 | 第87页 |
·挥发性物质产生最佳培养基筛选 | 第87页 |
·菌株C410产挥发性物质的防病潜力评估 | 第87-93页 |
·酵母菌培养时间与抑菌效果的关系 | 第87-88页 |
·酵母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第88-89页 |
·活性炭对挥发性物质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89页 |
·酵母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 | 第89-90页 |
·酵母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菌核萌发的抑制 | 第90-91页 |
·酵母菌C410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防治储藏期草莓灰霉病 | 第91页 |
·酵母菌C410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防治自然发生的草莓储藏期病害 | 第91页 |
·对果实开始发病后病害扩展的控制 | 第91-92页 |
·添加活性炭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 第92页 |
·不同的酵母菌生物量对防治储藏期草莓灰霉病效果的影响 | 第92-93页 |
·酵母菌定殖草莓果实产生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 第93页 |
·对其它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93页 |
·菌株YCXT3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防病潜力评估 | 第93-96页 |
·酵母菌YCXT3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第93-94页 |
·酵母菌YCXT3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94-95页 |
·酵母菌YCXT3不同生物量熏蒸的防病效果 | 第95页 |
·酵母菌定殖草莓果实产生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 第95-96页 |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96页 |
3 试验结果 | 第96-116页 |
·酵母菌产挥发性物质初探 | 第96-97页 |
·产生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效果最佳的培养基筛选 | 第97-98页 |
·菌株C410产挥发性物质的防病潜力评估 | 第98-110页 |
·酵母菌C410培养时间与抑菌效果的关系 | 第98-99页 |
·酵母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99-101页 |
·活性炭对挥发性物质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01页 |
·培养酵母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孢子的抑制作用 | 第101-102页 |
·酵母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102-104页 |
·酵母菌C410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储藏期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104页 |
·酵母菌C410挥发性物质对自然感染草莓储藏期病害的防治作用 | 第104-105页 |
·对果实病害扩展的控制效果 | 第105-106页 |
·添加活性炭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酵母菌不同生物量熏蒸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107-108页 |
·酵母菌定殖草莓果实产生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 第108-109页 |
·对其它病原菌的抑制 | 第109-110页 |
·菌株YCXT3产生的挥发性物质防病潜力评估 | 第110-116页 |
·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10-111页 |
·酵母菌YCXT3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111-113页 |
·酵母菌YCXT3生物量对防治草莓灰霉病效果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酵母菌定殖草莓果实产生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 第114-116页 |
4 讨论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酵母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 第118-131页 |
1 材料、培养基 | 第118-119页 |
·供试菌株 | 第11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18页 |
·试验仪器 | 第118-11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19-123页 |
·GC-MS分析法分析酵母菌C410和YCXT3挥发性物质成分 | 第119-120页 |
·GC/MS的操作条件 | 第119页 |
·样品萃取方法 | 第119页 |
·酵母菌菌株C410挥发性物质的成分测定 | 第119-120页 |
·酵母菌菌株YCXT3挥发性物质的成分测定 | 第120页 |
·挥发性物质单成分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20-121页 |
·菌株C410挥发性物质的单成分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20-121页 |
·菌株YCXT3挥发性物质的单成分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第121页 |
·挥发性物质单成分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121-123页 |
·菌株C410挥发性物质的单成分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121-122页 |
·菌株YCXT3挥发性物质的单成分对灰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 | 第122-123页 |
3 试验结果 | 第123-129页 |
·酵母菌C410成分分析及单成分抑菌效果测定 | 第123-126页 |
·酵母菌C410挥发性气体成分测定结果 | 第123-125页 |
·酵母菌C410挥发性气体对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125-126页 |
·酵母菌YCXT3成分分析及单成分抑菌效果测定 | 第126-129页 |
·酵母菌YCXT3挥发性气体成分测定结果 | 第126-128页 |
·酵母菌YCXT3挥发性气体对灰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128-129页 |
4 讨论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酵母菌对盆栽及大棚草莓灰霉病的防病效果 | 第131-139页 |
1 材料、培养基 | 第131-132页 |
·供试菌株 | 第131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31-132页 |
·供试材料 | 第13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32-134页 |
·酵母菌对盆栽苗期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 第132页 |
·酵母菌对大棚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 第132-133页 |
·采摘前接种酵母菌对采后储藏期草莓病害的防治 | 第133-134页 |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134页 |
3 试验结果 | 第134-137页 |
·酵母菌对苗期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 第134-135页 |
·酵母菌对大棚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135-137页 |
·采摘前接种酵母菌对采后储藏期草莓病害的防治 | 第137页 |
4 讨论 | 第137-139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1 结论 | 第139-140页 |
2 创新点 | 第140页 |
3 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