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引言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半江子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地层岩性 | 第17-20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穿越岩体接触带隧道围岩渐变特征 | 第23-49页 |
·引言 | 第23页 |
·围岩特征 | 第23-25页 |
·地质成因 | 第23-24页 |
·岩体接触关系 | 第24-25页 |
·岩体蚀变特征 | 第25页 |
·围岩的渐变特性 | 第25-34页 |
·岩性渐变特征 | 第26-30页 |
·构造渐变特征 | 第30-34页 |
·围岩分级 | 第34-38页 |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 第34-36页 |
·结构面分级 | 第36-37页 |
·半江子隧道结构面描述 | 第37页 |
·围岩分级 | 第37-38页 |
·岩体接触蚀变带综合超前预报 | 第38-46页 |
·TSP探测技术 | 第38-41页 |
·地质雷达 | 第41页 |
·TSP探测技术和地质雷达配合应用 | 第41-46页 |
·围岩稳定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穿越岩体接触带隧道围岩现场测试 | 第49-63页 |
·引言 | 第49页 |
·现场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49-50页 |
·现场测试断面布置 | 第50-52页 |
·实测数据结果分析 | 第52-61页 |
·拱顶下沉与周边位移数据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钢架受力数据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初衬安全性评价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穿越岩体接触带隧道围岩块体影响数值分析 | 第63-87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 第64-66页 |
·离散单元法 | 第64-65页 |
·离散元程序UDEC | 第65-66页 |
·离散单元法基本理论 | 第66-70页 |
·块体的表示 | 第66-67页 |
·块体的运动方程 | 第67-68页 |
·块体的接触问题 | 第68-69页 |
·摩尔—库仑模型 | 第69页 |
·块体边界条件 | 第69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9-70页 |
·数值分析条件 | 第70-75页 |
·几何模型建立 | 第70-73页 |
·初始应力场的确定 | 第73-74页 |
·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 第74-75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85页 |
·碳硅质板岩(YK6+143)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断层角砾岩(YK6+090)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变质砂岩-花岗岩接触面(YK6+017)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6页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
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