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6-13页 |
| 一、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一) 国外的研究 | 第8-9页 |
| (二) 国内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涉及的方法 | 第10-13页 |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涉及的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基督信仰下的修道之路 | 第13-28页 |
| 第一节 中世纪的修道制度与修女院 | 第13-22页 |
| 一、中世纪的修道制度 | 第13-18页 |
| (一) 修道制度的四个时期 | 第14-16页 |
| (二) 修道院对中世纪历史发展的贡献 | 第16-18页 |
| 二、中世纪的修女院 | 第18-22页 |
| (一) 修女院的发展 | 第18-21页 |
| (二) 修女院发展中的突出特点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希尔德加德的修道生活 | 第22-28页 |
| 一、社会背景 | 第23-24页 |
| 二、修道之路 | 第24-28页 |
| 第二章 神圣指引下的天启语言 | 第28-39页 |
| 第一节 希尔德加德的创作 | 第28-35页 |
| 一、创作的相关背景 | 第28-30页 |
| 二、创作的主要作品 | 第30-35页 |
| 第二节 希尔德加德的宗教思想 | 第35-39页 |
| 一、相关的中世纪基督教思想背景 | 第35-37页 |
| 二、希尔德加德的宗教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37-39页 |
| (一) 具有传统思想与创新精神的“双重性” | 第37-38页 |
| (二) 具有“神秘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 第38页 |
| (三) 带有“女性化”气质的强烈倾向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创作 | 第39-100页 |
| 第一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40-43页 |
| 一、相关的中世纪音乐背景 | 第40-41页 |
| 二、希尔德加德的音乐作品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音乐的创作与特征 | 第43-94页 |
| 一、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歌词 | 第43-67页 |
| (一) 《上天启示的和谐旋律》(Symphonia armonie celestium revelationum) | 第44-63页 |
| (二) 道德剧《美德祭》(Ordo virtutum) | 第63-66页 |
| (三) 歌词创作的总体特征 | 第66-67页 |
| 二、音乐的主要特征 | 第67-94页 |
| (一) 音乐体裁形式的多样化 | 第67-84页 |
| (二) 旋律样式与其发展模式的个性化 | 第84-90页 |
| 1. 旋律样式的“独特性” | 第84-88页 |
| 2. 发展模式的“动机性” | 第88-90页 |
| (三) 词、乐精神的一体化 | 第90-94页 |
| 第三节 “智者”与“先知” | 第94-100页 |
| 一、时代中的“智者” | 第94-98页 |
| 二、精神上的“先知” | 第98-100页 |
| 结语 | 第100-102页 |
| 注释 | 第102-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 附录 | 第112-123页 |
| 一、《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Hildegard of Bingen”词条的翻译 | 第112-120页 |
| 二、《上天启示的和谐旋律》音乐作品列表 | 第120-123页 |
| 后记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