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细石叶工艺的文化适应研究--晋冀地区部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考古学分析
内容提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3-2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5页 |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及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细石叶工艺的定义与内涵 | 第17-19页 |
·细石叶工艺的时空分布 | 第19页 |
·研究背景回顾 | 第19-21页 |
·论文构架 | 第21页 |
注释 | 第21-25页 |
第二部分 方法论与研究设计 | 第25-93页 |
第二章 系统论与文化适应 | 第27-45页 |
第一节 考古学中的系统论 | 第27-33页 |
·基本内容、概念与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模式:同态模式与复杂适应系统模式 | 第30-31页 |
·应用与优势 | 第31-32页 |
·批评与修订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文化适应 | 第33-40页 |
·"适应性"概念与文化生态学 | 第33-35页 |
·"能动性"概念 | 第35-36页 |
·文化适应的内涵 | 第36-37页 |
·文化适应系统研究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5页 |
第三章 分析:动态性思维 | 第45-93页 |
第一节 "操作链"概念 | 第45-53页 |
·研究史评述 | 第45-48页 |
·内涵与运作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二节 级差型动态分类体系 | 第53-65页 |
·研究史评述 | 第53-54页 |
·不同分类法的对比与评估 | 第54-61页 |
·级差型动态分类体系 | 第61-65页 |
第三节 微痕分析 | 第65-77页 |
·方法论概述 | 第65-66页 |
·研究史评述 | 第66-69页 |
·分析变量及定义 | 第69-70页 |
·实验基础 | 第70-77页 |
第四节 标本采样与数据处理 | 第77-80页 |
·标本信息及来源 | 第77页 |
·特征与变量 | 第77-79页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79-80页 |
注释 | 第80-93页 |
第三部分 描述与分析 | 第93-169页 |
第四章 柿子滩石制品分析 | 第95-1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6-101页 |
·发现与研究 | 第96-97页 |
·考古发现 | 第97-100页 |
·生态环境与古气候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类型——技术分析 | 第101-109页 |
·原料分析 | 第101-103页 |
·石制品的类型 | 第103-104页 |
·细石核与细石叶的技术特点 | 第104-107页 |
·其他典型石器的技术特点 | 第107-109页 |
第三节 微痕分析 | 第109-112页 |
·微痕观察结果 | 第109-111页 |
·微痕特征描述 | 第111-112页 |
·功能分析 | 第112页 |
第四节 工艺与功能 | 第112-117页 |
注释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下川石制品分析 | 第119-141页 |
第一节 研究简史与生态背景 | 第120-122页 |
·发现与发掘 | 第120-121页 |
·生态环境与古气候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技术分析 | 第122-131页 |
·原料及来源 | 第122页 |
·石制品的类型 | 第122-124页 |
·细石核与细石叶的技术特点 | 第124-126页 |
·其他典型石器的技术特点 | 第126-131页 |
第三节 微痕分析 | 第131-135页 |
·微痕观察结果 | 第131-133页 |
·微痕特征描述 | 第133-134页 |
·功能分析 | 第134-135页 |
第四节 工艺与功能 | 第135-137页 |
注释 | 第137-141页 |
第六章 其他相关遗址 | 第141-169页 |
第一节 柴寺(丁村77:01地点)石制品组合 | 第141-152页 |
·遗址概述 | 第141-143页 |
·石制品原料与类型 | 第143-145页 |
·微痕分析 | 第145-151页 |
·工艺与功能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薛关石制品组合 | 第152-158页 |
·研究背景与生态背景 | 第152-154页 |
·石制品的类型 | 第154-157页 |
·工艺与功能 | 第157-158页 |
第三节 虎头梁石制品组合 | 第158-165页 |
·研究简史 | 第158-159页 |
·石制品的类型与微痕分析 | 第159-164页 |
·工艺与功能 | 第164-165页 |
注释 | 第165-169页 |
第四部分 阐释与讨论 | 第169-209页 |
第七章 对比与讨论 | 第171-205页 |
第一节 晚更新世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171-174页 |
·末次冰期与末次盛冰期 | 第171-172页 |
·植被与动物群 | 第172-173页 |
·黄土记录 | 第173-174页 |
第二节 石制品技术的差异性 | 第174-180页 |
·遗址间对比 | 第175-177页 |
·生产水平:专门化与非专门化 | 第177页 |
·工具设计:有效性与可靠性 | 第177-180页 |
第三节 维生方式与居址形态的差异性 | 第180-187页 |
·资源结构与觅食策略 | 第180-185页 |
·技术结构与流动模式 | 第185-187页 |
第四节 文化适应系统的动态解析 | 第187-195页 |
·环境巨变:生态与气候 | 第187-188页 |
·资源限制:原料与可利用资源 | 第188-189页 |
·时间压力 | 第189-190页 |
·流动性 | 第190-191页 |
·信息与认知 | 第191-192页 |
·对细石叶工艺系统的建模 | 第192-194页 |
·小结 | 第194-195页 |
注释 | 第195-205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205-209页 |
注释 | 第207-209页 |
参考书目 | 第209-217页 |
附录 | 第217-287页 |
图版 | 第287-297页 |
致谢 | 第297-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