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排气门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12-20页 |
2.1 排气门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12-16页 |
2.1.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 第12页 |
2.1.2 排气门零件实物的反求测绘 | 第12-13页 |
2.1.3 建立实心杆排气门模型 | 第13-14页 |
2.1.4 中空充钠排气门模型的建立 | 第14-16页 |
2.2 传热分析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2.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基本方程 | 第17页 |
2.3 排气门的工况分析 | 第17-19页 |
2.3.1 排气门开启/关闭阶段的工况分析 | 第17-18页 |
2.3.2 排气门传热边界区域划分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排气门运动学特征的求解 | 第20-31页 |
3.1 配气机构设计分析 | 第20-23页 |
3.1.1 原配气机构设计参数 | 第20-21页 |
3.1.2 配气凸轮设计参数的验证 | 第21-23页 |
3.2 配气凸轮设计理论 | 第23-26页 |
3.2.1 配气凸轮设计准则 | 第23-24页 |
3.2.2 基本段型线分类 | 第24页 |
3.2.3 缓冲段的设计 | 第24-26页 |
3.3 排气门速度曲线的求解 | 第26-30页 |
3.3.1 AVL Excite Timing Drive软件介绍 | 第26页 |
3.3.2 配气凸轮型线设计 | 第26-27页 |
3.3.3 排气门的运动学分析 | 第27-29页 |
3.3.4 设计结果的评价分析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排气门热边界条件分析 | 第31-46页 |
4.1 发动机示功图的计算 | 第31-32页 |
4.1.1 GT-SUITE软件介绍 | 第31页 |
4.1.2 零维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4.2 排气门各处环境温度及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32-40页 |
4.2.1 排气门底部与高温燃气的换热 | 第33-35页 |
4.2.2 排气门锥面的加热和冷却 | 第35-36页 |
4.2.3 排气门颈部与高温废气的换热 | 第36-37页 |
4.2.4 气门杆与气门导管的换热 | 第37-39页 |
4.2.5 气门杆与气阀罩内热空气的换热 | 第39-40页 |
4.3 中空充钠气门内部传热机理的讨论 | 第40-45页 |
4.3.1 中空充钠气门与高温热管内部传热机理等效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3页 |
4.3.2 腔内等效热导率的计算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排气门的有限元分析 | 第46-58页 |
5.1 有限元分析流程 | 第46-47页 |
5.1.1 Ansys及 Ansys Workbench介绍 | 第46页 |
5.1.2 有限元法分析的基本流程 | 第46-47页 |
5.2 实心杆排气门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7-51页 |
5.2.1 制作边界条件表格 | 第47-48页 |
5.2.2 气门组材料属性 | 第48-49页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5.3 中空充钠排气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5.4 实心杆排气门与中空充钠排气门的传热性能对比 | 第53-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8-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