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2.1 炉内颗粒物的形成 | 第12-17页 |
2.1.1 亚微米颗粒的形成 | 第14-15页 |
2.1.2 超微米颗粒的形成 | 第15-17页 |
2.2 颗粒物热解及破碎过程 | 第17-20页 |
2.2.1 初次破碎 | 第18-19页 |
2.2.2 二次破碎 | 第19页 |
2.2.3 颗粒物的磨损 | 第19-20页 |
2.2.4 渗透破碎 | 第20页 |
2.3 颗粒物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3.1 温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2 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21页 |
2.3.3 气氛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 废弃物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内颗粒物的理化特性研究 | 第24-34页 |
3.1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热态实验 | 第24-27页 |
3.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24-25页 |
3.1.2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实验流程 | 第25-26页 |
3.1.3 实验原料及实验操作条件 | 第26-27页 |
3.2 气化炉内轴向位置颗粒物的理化特性研究 | 第27-33页 |
3.2.1 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 第27-30页 |
3.2.2 颗粒物的化学反应活性 | 第30-32页 |
3.2.3 颗粒物的孔隙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N_2和CO_2气氛下高温过程对颗粒物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34-48页 |
4.1 高频炉热态实验装置与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34页 |
4.1.2 高频炉热态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4.2 N_2气氛下高温过程对颗粒物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35-41页 |
4.2.1 对失重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2 对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36-38页 |
4.2.3 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38-41页 |
4.3 CO_2气氛下高温过程对颗粒物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41-46页 |
4.3.1 对失重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2 对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气化灰渣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 | 第48-61页 |
5.1 实验原料与水煤浆制备方法 | 第48-51页 |
5.1.1 原煤与气化灰渣的工业分析 | 第48-50页 |
5.1.2 灰渣混配制水煤浆的方法 | 第50-51页 |
5.2 气化灰渣的理化特性研究 | 第51-55页 |
5.2.1 气化灰渣的粒度分布 | 第51-52页 |
5.2.2 气化灰渣的孔隙结构 | 第52-53页 |
5.2.3 气化灰渣的气化反应活性 | 第53-55页 |
5.3 气化灰渣的添加对水煤浆的影响研究 | 第55-60页 |
5.3.1 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5.3.2 对疏水结构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3 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