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对文化和语言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对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对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理论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高职英语教育现状概述 | 第19-24页 |
2.1 高职英语教育目标任务 | 第19页 |
2.1.1 高职人才专业定位 | 第19页 |
2.1.2 高职教育的目标 | 第19页 |
2.1.3 英语教学的任务 | 第19页 |
2.2 高职英语教育实施状况 | 第19-21页 |
2.2.1 教材版本 | 第19-20页 |
2.2.2 教师素质 | 第20-21页 |
2.2.3 学生能力 | 第21页 |
2.3 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落差 | 第21-24页 |
2.3.1 教材选用的无奈 | 第21-22页 |
2.3.2 教学计划的两难 | 第22页 |
2.3.3 教师知识的局限 | 第22页 |
2.3.4 教育产出的失语 | 第22-24页 |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归位高职英语教育的困难 | 第24-29页 |
3.1 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文本中的弱体现 | 第24-25页 |
3.1.1 专业背景 | 第24页 |
3.1.2 交际内容 | 第24-25页 |
3.1.3 阐释方式 | 第25页 |
3.2 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低渗透 | 第25-27页 |
3.2.1 英语基础的普及 | 第25-26页 |
3.2.2 文化对比的认识 | 第26-27页 |
3.2.3 双向交流的转位 | 第27页 |
3.3 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交流中的略传播 | 第27-29页 |
3.3.1 传播机制 | 第27-28页 |
3.3.2 传播场域 | 第28页 |
3.3.3 传播效率 | 第28-29页 |
第4章 高职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失语的成因 | 第29-33页 |
4.1 中外文化差异化 | 第29-31页 |
4.1.1 思维方式的迥异 | 第29页 |
4.1.2 语位转换的缺失 | 第29-30页 |
4.1.3 专业词汇的留白 | 第30-31页 |
4.2 教学模式单一化 | 第31-33页 |
4.2.1 单薄的传者 | 第31-32页 |
4.2.2 单线的媒介 | 第32页 |
4.2.3 单向的受者 | 第32-33页 |
第5章 英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 第33-42页 |
5.1 凸显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 第33-34页 |
5.1.1 文化自觉是英语教育的素质体现 | 第33页 |
5.1.2 文化自信是英语教育的交流砝码 | 第33-34页 |
5.1.3 文化自强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 | 第34页 |
5.2 拓展传统文化知识面和文本转换 | 第34-36页 |
5.2.1 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导入 | 第34-35页 |
5.2.2 英语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渲染 | 第35-36页 |
5.2.3 英语阐释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再造 | 第36页 |
5.3 完善传播系统和传播模式 | 第36-42页 |
5.3.1 注重对传者的培养 | 第36-37页 |
5.3.2 营造对媒介的渲染 | 第37-39页 |
5.3.3 提高对受者的接受 | 第39-40页 |
5.3.4 适时对模式的更新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高职英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调查问卷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