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地理学论文--人文地理学论文

湖北省文化遗产时空格局研究--基于文物保护单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转向第14页
        1.1.2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规范化趋势第14-15页
        1.1.3 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的使命化第15-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页
        1.2.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7-19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32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4-30页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30-32页
3 湖北省及其文物保护单位概述第32-56页
    3.1 湖北省地理特征及历史沿革第32-40页
        3.1.1 地理特征第32-35页
        3.1.2 历史沿革第35-40页
    3.2 文物保护单位界定第40-41页
        3.2.1 文化遗产构成第40页
        3.2.2 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概念第40-41页
    3.3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介绍第41-54页
        3.3.1 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情况第42-44页
        3.3.2 不同类型文物保护单位情况第44-48页
        3.3.3 不同历史阶段文物保护单位情况第48-54页
    3.4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的地位第54-56页
4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的空间特征第56-84页
    4.1 总体空间分布特征第56-62页
        4.1.1 空间分布类型第56-57页
        4.1.2 空间分布密度第57-60页
        4.1.3 空间聚类格局第60-62页
    4.2 不同级别空间分布特征第62-68页
        4.2.1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空间格局第62-65页
        4.2.2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空间格局第65-68页
    4.3 不同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第68-83页
        4.3.1 古遗址第68-71页
        4.3.2 古墓葬第71-74页
        4.3.3 古建筑第74-77页
        4.3.4 石窟寺及石刻第77-80页
        4.3.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第80-83页
    4.4 小结和讨论第83-84页
5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的时序特征第84-105页
    5.1 时序变化特征第84-86页
        5.1.1 总体时序变化第84-85页
        5.1.2 不同类型的时序变化第85-86页
    5.2 空间分布的阶段性特征第86-101页
        5.2.1 史前时期第86-88页
        5.2.2 先秦时期第88-90页
        5.2.3 秦汉时期第90-92页
        5.2.4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92-93页
        5.2.5 隋唐五代时期第93-96页
        5.2.6 宋元时期第96-98页
        5.2.7 明清时期第98-99页
        5.2.8 近代以来第99-101页
    5.3 重心变化趋势第101-104页
        5.3.1 重心移动距离第102-103页
        5.3.2 重心移动方向第103页
        5.3.3 重心移动趋势第103-104页
    5.4 小结和讨论第104-105页
6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105-134页
    6.1 与河流的关系第105-110页
    6.2 与地形的关系第110-125页
        6.2.1 高程第110-118页
        6.2.2 坡度第118-125页
    6.3 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第125-132页
    6.4 小结和讨论第132-134页
7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第134-145页
    7.1 与城市的关系第134-137页
    7.2 与人口的关系第137-138页
    7.3 与交通的关系第138-141页
        7.3.1 主要官道第139-140页
        7.3.2 省内驿道第140-141页
    7.4 与政治因素的关系第141-143页
        7.4.1 政局因素第141-142页
        7.4.2 政策因素第142-143页
    7.5 小结和讨论第143-145页
8 历史启示及保护利用第145-161页
    8.1 历史启示第145-146页
    8.2 保护对策第146-159页
        8.2.1 保护现状第146-150页
        8.2.2 保护路径第150-159页
    8.3 利用建议第159-161页
        8.3.1 经济开发第159页
        8.3.2 教育利用第159-160页
        8.3.3 文化挖掘第160-161页
9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61-164页
    9.1 主要研究结论第161-162页
    9.2 主要创新点第162页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4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174-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风景道规划研究--以崇阳县为例
下一篇:内蒙古草原旅游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