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1.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2-13页 |
1.1.2 遗存乡土民居的发展困境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与现状 | 第14-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晋南民居的形成与分类 | 第18-28页 |
2.1 晋南民居的形成 | 第18-19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18页 |
2.1.2 人文环境 | 第18-19页 |
2.2 晋南民居建筑形式的普遍特征 | 第19-21页 |
2.2.1 体量与院落 | 第19-20页 |
2.2.2 界面与细节 | 第20-21页 |
2.3 晋南民居的分类与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1-26页 |
2.3.1 晋南民居的分布与分类 | 第22-23页 |
2.3.2 平原民居研究对象的选取--丁村民居群 | 第23-24页 |
2.3.3 山区民居研究对象的选取--师家沟民居群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晋南平原民居仓储夹层空间形式的分析--以丁村民居群为例 | 第28-44页 |
3.1 丁村民居群建筑特色 | 第28-33页 |
3.1.1 丁村民居合院的基本形式特色 | 第28-30页 |
3.1.2 丁村民居最显著的空间形式特色---仓储夹层形式 | 第30-32页 |
3.1.3 不同构筑材料院落的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3.2 仓储夹层的不同构筑形式 | 第33-36页 |
3.2.1 土坯墙建筑 | 第33-34页 |
3.2.2 砖木结构建筑 | 第34-35页 |
3.2.3 木结构建筑 | 第35-36页 |
3.3 仓储夹层形式的特征 | 第36-41页 |
3.3.1 仓储夹层的实用功能 | 第36-37页 |
3.3.2 仓储夹层的外观效果 | 第37-40页 |
3.3.3 仓储夹层的剖面形式 | 第40-41页 |
3.4 仓储夹层空间形式的处理方法---内部空间的处理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晋南山区民居窑洞外接空间形式的分析--以师家沟民居群为例 | 第44-58页 |
4.1 窑洞式住宅建筑特色 | 第44-48页 |
4.1.1 师家沟民居合院的基本形式特色 | 第44-45页 |
4.1.2 师家沟民居最显著的空间形式特色---窑洞外接形式 | 第45-47页 |
4.1.3 窑洞式建筑的居住传统与现状 | 第47-48页 |
4.2 窑洞的三种外接形式 | 第48-51页 |
4.2.1 抱厦形式 | 第48-49页 |
4.2.2 厦檐形式 | 第49页 |
4.2.3 窑上登楼形式 | 第49-51页 |
4.3. 窑洞外接形式的特征 | 第51-54页 |
4.3.1 窑洞外接形式的实用功能 | 第51-52页 |
4.3.2 窑洞外接形式的剖面形式 | 第52-54页 |
4.4 窑洞外接空间形式的处理方法---外部空间的处理 | 第54-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晋南民居空间形式特色的应用研究 | 第58-80页 |
5.1 民居设计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 第58-61页 |
5.1.1 民居设计的难点 | 第58-60页 |
5.1.2 晋南民居空间形式处理方法提供的解决思路 | 第60-61页 |
5.2 当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方法 | 第61-63页 |
5.2.1 内部空间的处理方法---分隔与整合 | 第62页 |
5.2.2 外部空间的处理方法---更新与扩建 | 第62-63页 |
5.3 在当代民居改造中的应用--以临县民居改造为例 | 第63-79页 |
5.3.1 临县民居改造中内部空间的处理---分隔与整合 | 第64-68页 |
5.3.2 优秀案例中内部空间处理方法的借鉴 | 第68-70页 |
5.3.3 临县民居改造中外部空间的处理---更新与扩建 | 第70-72页 |
5.3.4 优秀案例中外部空间处理方法的借鉴 | 第72-77页 |
5.3.5 在当代小区设计中的应用--以十二院城小区为例 | 第77-79页 |
5.4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