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1.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2.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3.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4.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5.研究思路、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 第13-14页 |
第1章 苏联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 第14-50页 |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15-31页 |
·不劳动者不得食 | 第16-21页 |
·转向实用主义——建立自给自足的劳动改造营经济· | 第21-24页 |
·在加速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并发挥动员能力 | 第24-31页 |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 第31-50页 |
·古拉格的早期形态及组织原则 | 第31-37页 |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 第37-48页 |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意义 | 第48-50页 |
第2章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50-69页 |
·"自负盈亏"的经济运行模式 | 第50-57页 |
·"自负盈亏"模式的内涵 | 第50-52页 |
·"自负盈亏"模式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崭露头角 | 第52-55页 |
·苏联官方对"自负盈亏"模式的评价 | 第55页 |
·"自负盈亏"模式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的推广 | 第55-57页 |
·承担国家重大计划任务 | 第57-66页 |
·承担水路工程领域的重大计划任务 | 第57-59页 |
·修建公路、铁路 | 第59-61页 |
·设计、制造飞机和建设机场 | 第61-62页 |
·勘探、设计和建设电站 | 第62-65页 |
·开发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的自然资源 | 第65-66页 |
·走经济专业化发展道路 | 第66-69页 |
·起步时就经济分工详细 | 第66-67页 |
·专业化经济管理机构大量出现 | 第67-69页 |
第3章 强制劳动经济模式运行的组织保障机制 | 第69-80页 |
·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和基层生产组织 | 第69-74页 |
·对劳动改造营实行统一管理 | 第69-70页 |
·完善机构设置 | 第70-71页 |
·对基层生产组织进行改革 | 第71-74页 |
·强化管理秩序 | 第74-80页 |
·规范各行政管理机构下达命令和指令的程序 | 第74-75页 |
·强化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 | 第75-77页 |
·明确古拉格各职能部门的分工 | 第77-80页 |
第4章 提高劳动效率的激励措施 | 第80-101页 |
·实行折算工作日制度 | 第82-94页 |
·折算工作日制度的实施 | 第82-88页 |
·实行折算工作日的益处 | 第88-94页 |
·实行计件工资制和累进奖金制 | 第94-96页 |
·改善饮食条件和实行金钱奖励制度 | 第96-98页 |
·实行工资制 | 第98-101页 |
第5章 提高劳动效率的强制措施 | 第101-114页 |
·严峻的恶意拒绝工作现象 | 第101-102页 |
·强化公职人员同恶意拒绝工作作斗争的责任 | 第102-107页 |
·强制措施的实施 | 第107-114页 |
·最初的强制原则及措施 | 第107-108页 |
·对恶意拒绝工作的人进行审判 | 第108-110页 |
·强制让提前获释囚犯留在企业工作 | 第110-114页 |
第6章 古拉格经济模式的终结 | 第114-136页 |
·囚犯劳动力的来源日趋减少 | 第114-126页 |
·二战导致苏联人口锐减 | 第114-116页 |
·大赦减少了在押囚犯的数量 | 第116-118页 |
·苏共20大报告起了终止囚犯来源的作用 | 第118-120页 |
·战俘囚犯被遣送回国 | 第120-126页 |
·劳动改造营的运行经费难以为继 | 第126-131页 |
·经济职能的削弱 | 第131-132页 |
·缺乏优秀的行政管理干部 | 第132-133页 |
·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发生转型 | 第133-136页 |
结论 | 第136-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中文摘要 | 第151-159页 |
Abstract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