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CO、CO_2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 第11页 |
1.2 CO、CO_2加氢反应铜基催化剂的研究 | 第11-18页 |
1.2.1 催化剂类型 | 第11-13页 |
1.2.2 铜基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2.3 铜基催化剂上CO、CO_2加氢反应的活性中心 | 第14-15页 |
1.2.4 催化机理 | 第15-18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27页 |
2.1 实验试剂、实验气体和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1.2 实验气体 | 第21-22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载体的制备 | 第22页 |
2.3 催化剂制备 | 第22-23页 |
2.3.1 浸渍法制备铜基催化剂 | 第22-23页 |
2.3.2 沉淀法制备铜基催化剂 | 第23页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23-25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3页 |
2.4.2 N_2O滴定 | 第23-24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24页 |
2.4.4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4页 |
2.4.5 CO_2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和NH_3-TPD) | 第24页 |
2.4.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4页 |
2.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 第24-25页 |
2.5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25-27页 |
2.5.1 催化性能评价装置 | 第25页 |
2.5.2 催化性能评价步骤 | 第25-26页 |
2.5.3 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介孔CuO/Al_2O_3催化剂在CO/CO_2共氢反应中性能的研究 | 第27-4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铜含量对CuO/Al_2O_3催化剂的影响 | 第27-33页 |
3.2.1 不同铜含量的CuO/Al_2O_3催化剂物化性质的表征 | 第27-31页 |
3.2.2 不同铜含量的CuO/Al_2O_3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3页 |
3.3 载体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3.3.1 不同焙烧温度的载体Al_2O_3及其相应催化剂物化性质的表征 | 第33-36页 |
3.3.2 不同焙烧温度的载体的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6-37页 |
3.3.3 不同焙烧温度的载体的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 第37-38页 |
3.4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8-42页 |
3.4.1 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物化性质的表征 | 第38-41页 |
3.4.2 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1-42页 |
3.5 助剂ZnO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3.5.1 CuO/Al_2O_3和CuO/ZnO/Al_2O_3催化剂物化性质的表征 | 第42-44页 |
3.5.2 CuO/Al_2O_3和CuO/ZnO/Al_2O_3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介孔CuO/ZnO/Al_2O_3催化剂在CO/CO_2共氢反应中性能的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焙烧时间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7-55页 |
4.2.1 不同焙烧时间催化剂物化性质的表征 | 第47-52页 |
4.2.2 不同焙烧时间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52-54页 |
4.2.3 不同焙烧时间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 第54页 |
4.2.4 焙烧时间1h催化剂催化CO/CO_2共氢反应的原位红外表征 | 第54-55页 |
4.3 反应气体组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4.3.1 CuO/ZnO/Al_2O_3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气体组成中活性评价 | 第55-56页 |
4.3.2 CuO/ZnO/Al_2O_3催化剂的CO_2-TPD和CO-TPD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