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

内容提要第1-8页
导论第8-19页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8-9页
   ·选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第9-13页
     ·选题的现实意义第9-11页
     ·选题的理论意义第11-13页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基本思路与研究路线第14-17页
     ·基本思路第14-16页
     ·研究路线第16-17页
   ·论文创新点第17-18页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8-19页
1. 可耗竭资源经济理论回顾与综述第19-40页
   ·古典经济学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第19-23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自然资源观第23-26页
   ·新古典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资源观第26-29页
     ·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然资源观第26-28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资源观第28-29页
   ·可耗竭资源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第29-40页
     ·可耗竭资源经济理论的提出——侯太龄的经典文献第29-32页
     ·可耗竭资源经济理论的发展——对侯太龄模型的拓展与修正第32-40页
2.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的探析第40-49页
   ·煤炭资源自然属性的界定第40-43页
   ·煤炭资源经济属性探析第43-46页
   ·煤炭资源经济属性的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第46-49页
     ·煤炭资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与稀缺性约束第46-48页
     ·煤炭资源生产消费的负外部性与环境承载力约束第48-49页
3. 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对可持续发展双重约束的体现第49-83页
   ·中国煤炭资源概况第49-65页
     ·煤炭资源储量第49-52页
     ·煤炭资源生产概况第52-54页
     ·煤炭资源消费概况第54-56页
     ·中国煤炭资源使用状况及其成因第56-65页
   ·煤炭资源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双重约束的体现第65-76页
     ·煤炭资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第65-68页
     ·煤炭资源的能源弹性第68-71页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第71-76页
   ·中国煤炭资源使用的外部负效应第76-83页
     ·生态足迹理论简述第77-78页
     ·中国煤炭能源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第78-80页
     ·中国煤炭资源使用生态赤字的成因第80-83页
4.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煤炭资源市场有效性比较研究与中国煤炭市场有效性判定第83-105页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煤炭资源市场有效性比较研究第83-99页
     ·计划经济下的煤炭资源生产第83-85页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煤炭资源生产第85-88页
     ·垄断市场条件下的煤炭资源生产第88-95页
     ·双寡头市场条件下的煤炭资源生产第95-98页
     ·结论第98-99页
   ·中国煤炭市场有效性判定第99-105页
     ·侯太龄可耗竭资源经济学对资源市场结构影响的认识第99-100页
     ·产业集中度与产业集中度指标第100-102页
     ·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测量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5页
5.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煤炭资源定价研究第105-114页
   ·煤炭资源定价的实现目标第105-106页
   ·理顺煤炭资源价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106-108页
   ·煤炭资源的定价理论探析第108-114页
     ·马克思的资源价格理论第108-110页
     ·马克思资源生产成本理论的应用第110-112页
     ·可耗竭不可循环资源价格的形成第112-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6. 结论与对策建议第114-119页
   ·结论第114-115页
   ·对策建议第115-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论文摘要第136-140页
ABSTRACT第140-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集群互动合作与创新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