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汽轮发电机基础结构数值分析及设备隔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框架式汽机基础简介 | 第9-10页 |
| 1.2 结构隔振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3 工程背景 | 第12-16页 |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 第2章 结构分析基本理论 | 第18-36页 |
| 2.1 结构的动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 2.1.1 框架式汽机基础动力分析理论 | 第18-19页 |
| 2.1.2 模态分析 | 第19-20页 |
| 2.1.3 谐响应分析 | 第20页 |
| 2.2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基本理论 | 第20-28页 |
| 2.2.1 反应谱法 | 第20-25页 |
| 2.2.2 时程分析法 | 第25-28页 |
| 2.3 隔振结构应用及基本理论 | 第28-36页 |
| 2.3.1 结构振动控制常见的方法 | 第28-29页 |
| 2.3.2 有关常见隔振结构的数值模型 | 第29-33页 |
| 2.3.3 隔振支座的选择和设计原理 | 第33-36页 |
| 第3章 汽机基础动力分析 | 第36-56页 |
| 3.1 引言 | 第36页 |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ANSYS) | 第36-37页 |
| 3.3 结构模态分析 | 第37-39页 |
| 3.4 基于中、美、德动力基础规范的结构动力分析 | 第39-54页 |
| 3.4.1 简谐干扰力的取值 | 第39-42页 |
| 3.4.2 允许振动线位移的取值 | 第42-43页 |
| 3.4.3 结构动力分析 | 第43-5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汽机基础地震响应分析 | 第56-71页 |
| 4.1 引言 | 第56页 |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SAP2000) | 第56-57页 |
| 4.3 基于中、美、欧抗震规范下的反应谱分析 | 第57-62页 |
| 4.3.1 中、美、欧抗震规范下反应谱的定义 | 第57-61页 |
| 4.3.2 反应谱分析 | 第61-62页 |
| 4.4 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 第62-70页 |
| 4.4.1 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 第64-68页 |
| 4.4.2 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 第68-7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汽机基础结构设备隔振研究 | 第71-91页 |
| 5.1 引言 | 第71页 |
| 5.2 有、无设备隔振的动力分析对比 | 第71-83页 |
| 5.2.1 计算模型(ANSYS) | 第71-72页 |
| 5.2.2 模态分析 | 第72-73页 |
| 5.2.3 结构动力分析 | 第73-83页 |
| 5.3 有、无设备隔振的地震响应分析对比 | 第83-89页 |
| 5.3.1 计算模型(SAP2000) | 第83页 |
| 5.3.2 结构反应谱分析 | 第83-84页 |
| 5.3.3 结构时程分析 | 第84-8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 6.1 本文结论 | 第91-92页 |
|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92-93页 |
| 6.3 展望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