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及自动增益控制环路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1.1.1 毫米波概述 | 第9-11页 | 
| 1.1.2 毫米波的应用 | 第11-12页 |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论文主要贡献 | 第13页 |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 第2章 宽带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 第14-41页 | 
| 2.1 引论 | 第14-15页 | 
| 2.1.1 60GHz毫米波接收机架构 | 第14页 | 
| 2.1.2 PGA主要性能参数 | 第14-15页 | 
| 2.2 常见的宽带PGA技术 | 第15-25页 | 
| 2.2.1 电感峰化技术 | 第16-18页 | 
| 2.2.2 改进的cherry-hooper结构 | 第18-21页 | 
| 2.2.3 源极电容负反馈技术 | 第21-22页 | 
| 2.2.4 负密勒电容 | 第22-25页 | 
| 2.3 翻转电压跟随器 | 第25-31页 | 
| 2.3.1 FVF基本单元 | 第25-27页 | 
| 2.3.2 改进的FVF单元 | 第27-31页 | 
| 2.4 PGA增益单元设计 | 第31-34页 | 
| 2.4.1 差分FVF放大器 | 第31-33页 | 
| 2.4.2 增益带宽调节 | 第33-34页 | 
| 2.5 PGA整体设计 | 第34-35页 | 
| 2.6 PGA版图及后仿真结果 | 第35-39页 | 
| 2.6.1 PGA版图 | 第35-36页 | 
| 2.6.2 PGA后仿真结果 | 第36-39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3章 超外差接收机自动增益控制环路 | 第41-65页 | 
| 3.1 接收机架构 | 第41-43页 | 
| 3.1.1 超外差接收机 | 第41页 | 
| 3.1.2 自动增益控制环路 | 第41-43页 | 
| 3.2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 第43-47页 | 
| 3.2.1 前馈通路运放 | 第44-46页 | 
| 3.2.2 PGA增益单元 | 第46-47页 | 
| 3.3 自动增益控制环路 | 第47-53页 | 
| 3.3.1 峰值检测器 | 第48-49页 | 
| 3.3.2 门限电平产生器 | 第49页 | 
| 3.3.3 比较器 | 第49-51页 | 
| 3.3.4 数字逻辑单元 | 第51-53页 | 
| 3.4 版图及后仿真结果 | 第53-58页 | 
| 3.4.1 AGC环路版图 | 第53页 | 
| 3.4.2 PGA后仿真结果 | 第53-58页 | 
| 3.5 芯片测试结果 | 第58-6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4章 其他工作 | 第65-75页 | 
| 4.1 数控晶体振荡器 | 第65-71页 | 
| 4.1.1 常见的振荡器类型 | 第65-66页 | 
| 4.1.2 振荡器核心 | 第66-68页 | 
| 4.1.3 高电源抑制比电流源 | 第68-69页 | 
| 4.1.4 电容阵列 | 第69-70页 | 
| 4.1.5 自动幅度控制电路 | 第70-71页 | 
| 4.2 版图及后仿真结果 | 第71-74页 | 
| 4.2.1 DCXO版图 | 第71-72页 | 
| 4.2.2 后仿真结果 | 第72-7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5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75-77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 5.2 未来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