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台架试验和虚拟样机的汽车转向性能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转向性能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试验 | 第11页 |
1.3 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开发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16-26页 |
2.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概述 | 第16-18页 |
2.1.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2.1.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分类 | 第17-18页 |
2.2 转向助力特性曲线的介绍 | 第18-21页 |
2.2.1 助力特性设计要求 | 第18-19页 |
2.2.2 助力曲线的类型 | 第19-21页 |
2.2.3 助力曲线的确定方法 | 第21页 |
2.3 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1-24页 |
2.3.1 转向盘至转向管柱模型 | 第22-23页 |
2.3.2 转向齿轮齿条模型 | 第23-24页 |
2.3.3 转向助力模型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试验及验证 | 第26-40页 |
3.1 转向试验台介绍 | 第26-29页 |
3.1.1 转向试验台主要结构组成 | 第26-27页 |
3.1.2 试验台的使用范围和能力范围 | 第27-29页 |
3.2 助力转向系统性能试验 | 第29-36页 |
3.2.1 试验目的 | 第29页 |
3.2.2 试验对象 | 第29页 |
3.2.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29-36页 |
3.3 转向系统性能转向性能验证 | 第36-39页 |
3.3.1 转向系统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36-37页 |
3.3.2 转向系统仿真验证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整车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40-68页 |
4.1 ADAMS/CAR介绍 | 第40页 |
4.2 Adams/Mechatronics介绍 | 第40-41页 |
4.3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41-52页 |
4.3.1 整车模型参数及建模流程 | 第41-42页 |
4.3.2 转向助力系统建模 | 第42-47页 |
4.3.3 悬架系统建模 | 第47-48页 |
4.3.4 轮胎模型及试验 | 第48-52页 |
4.4 整车装配模型 | 第52-53页 |
4.5 悬架K&C模型验证 | 第53-56页 |
4.5.1 侧倾工况K&C试验验证 | 第54-55页 |
4.5.2 同向侧向力工况KC试验验证 | 第55-56页 |
4.6 整车模型验证 | 第56-66页 |
4.6.1 蛇形试验验证 | 第56-59页 |
4.6.2 稳态转向特性验证 | 第59-61页 |
4.6.3 瞬态转向性能验证 | 第61-63页 |
4.6.4 转向轻便性试验验证 | 第63-64页 |
4.6.5 转向盘中心区转向试验 | 第64-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汽车转向性能分析 | 第68-80页 |
5.1 转向盘中间位置转向性能分析 | 第68-75页 |
5.1.1 转向盘角输入特性分析 | 第69-71页 |
5.1.2 转向盘力输入特性分析 | 第71-75页 |
5.2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转向性能分析 | 第75-79页 |
5.2.1 转向系统传动比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2 转向系统干摩擦的影响 | 第77页 |
5.2.3 转向系统刚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4 整车质心位置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