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新型复合隔震支座对偏心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影响分析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扭转震害第11-13页
    1.2 基础隔震技术第13-14页
    1.3 国内外对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4 新型复合隔震支座第15-16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偏心隔震扭转理论与结构模态分析第17-34页
    2.1 结构偏心基本理论第17-18页
        2.1.1 质心与刚心第17页
        2.1.2 偏心距与偏心率第17-18页
    2.2 新型复合隔震支座的理论分析第18-21页
        2.2.1 新型复合隔震支座的构造第18页
        2.2.2 运动轨迹理论分析第18-19页
        2.2.3 运动轨迹模拟分析第19-21页
    2.3 结构动力运动反应第21-24页
    2.4 扭转控制指标第24-25页
        2.4.1 扭转位移比第24-25页
        2.4.2 扭转周期比第25页
    2.5 结构分析模型与有限元建模第25-27页
        2.5.1 模型基本假定第25页
        2.5.2 结构振动模型第25-26页
        2.5.3 结构有限元建模第26-27页
        2.5.4 支座有限元建模第27页
    2.6 偏心结构布置方案第27-29页
        2.6.1 质量偏心结构布置方案第27-28页
        2.6.2 刚度偏心结构布置方案第28-29页
    2.7 偏心结构模态对比分析第29页
    2.8 偏心结构扭转周期比对比分析第29-33页
    2.9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质量偏心结构扭转效应时程分析第34-50页
    3.1 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第34页
    3.2 地震波的选择第34-36页
    3.3 加速度反应对比分析第36-39页
    3.4 位移峰值反应对比分析第39-41页
    3.5 层间位移角反应对比分析第41-42页
    3.6 扭转位移比对比分析第42-46页
    3.7 层间扭转角对比分析第46-48页
    3.8 质量偏心结构减震效果分析第48-49页
    3.9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刚度偏心结构扭转效应时程分析第50-63页
    4.1 加速度反应对比分析第50-52页
    4.2 位移峰值反应对比分析第52-54页
    4.3 层间位移角反应对比分析第54-56页
    4.4 扭转位移比对比分析第56-59页
    4.5 层间扭转角对比分析第59-61页
    4.6 刚度偏心结构减震效果分析第61-62页
    4.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页
    5.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作者简历第68-7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分析
下一篇: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性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