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性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历史文化背景第12页
        1.1.2 社会经济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第14-15页
        1.3.1 工业建筑及其分类第14-15页
        1.3.2 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第15页
        1.3.3 再利用与再生第15页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论文框架第16-17页
2.国内外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再生设计理论与实践第17-31页
    2.1 国外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再生设计理论第17-18页
        2.1.1 第一阶段:探索和发展阶段第17页
        2.1.2 第二阶段:转变和系统化阶段第17-18页
        2.1.3 第三阶段:成熟和完善阶段第18页
    2.2 国内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再生设计理论第18-20页
    2.3 国外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实践第20-26页
        2.3.1 美国苏荷街区再生改造设计第20-22页
        2.3.2 德国鲁尔工业区再生改造设计第22-24页
        2.3.3 泰特现代美术馆再生改造设计第24-26页
    2.4 国内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实践第26-30页
        2.4.1 北京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实践第26-28页
        2.4.2 上海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实践第28-29页
        2.4.3 广州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实践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研究第31-47页
    3.1 废弃工业建筑的再生设计策略研究第31-38页
        3.1.1 废弃工业建筑再生设计价值的内容第31-32页
        3.1.2 废弃工业建筑再生设计价值的评定要素第32页
        3.1.3 废弃工业建筑再生设计原则第32-34页
        3.1.4 废弃工业建筑再生设计分类第34-37页
        3.1.5 废弃工业建筑再生设计面临的问题第37-38页
    3.2 废弃工业景观的再生设计策略研究第38-45页
        3.2.1 后工业景观类型第39-40页
        3.2.2 废弃工业景观再生设计原则第40-43页
        3.2.3 废弃工业景观再生设计方法第43-44页
        3.2.4 工业环境污染清理方式第44-45页
    3.3 本章小结第45-47页
4.东北地区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研究第47-61页
    4.1 东北地区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发展现状第47页
    4.2 东北地区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优势第47-48页
        4.2.1 工业基建优势第47页
        4.2.2 地理区位优势第47-48页
        4.2.3 旅游资源优势第48页
    4.3 东北地区废弃工业建筑与景观的再生设计规划第48-49页
        4.3.1 城市区域内资源整合第48页
        4.3.2 城市区域间资源联合第48页
        4.3.3 省域系统间资源合并第48-49页
    4.4 沈阳铸造博物馆实例分析第49-51页
        4.4.1 项目概况第49-50页
        4.4.2 设计分析第50页
        4.4.3 项目评价第50-51页
    4.5 阜新海州矿山公园第51-60页
        4.5.1 项目概况第51-52页
        4.5.2 设计理念与手法第52-55页
        4.5.3 存在的问题第55-56页
        4.5.4 解决方法第56-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附录 图清单第65-67页
作者简历第67-6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复合隔震支座对偏心框架结构扭转效应影响分析
下一篇:新疆天平草的基源鉴定、指纹图谱分析及抗乳腺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