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英国哲学论文--十七、十八世纪哲学论文--休谟(Hume,D.1711~1776年)论文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休谟正义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7页
    1.1 选题意义第14-21页
        1.1.1 理论意义第16-19页
        1.1.2 现实意义第19-21页
    1.2 休谟、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现状第21-32页
        1.2.1 国内外对休谟正义观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1.2.2 国内外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研究现状第25-32页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32-37页
        1.3.1 论文结构第32-33页
        1.3.2 研究方法第33-35页
        1.3.3 论文创新点第35-37页
第2章 正义观的基本要素第37-63页
    2.1 主体:正义优先性与人的道德预设第38-42页
        2.1.1 正义的优先性第38-40页
        2.1.2 利己人与理性人的预设第40-42页
    2.2 环境:正义的现实和假设第42-49页
        2.2.1 财产匮乏和社会状态第43-46页
        2.2.2 正义原则和社会结构的两个领域第46-49页
    2.3 制度:社会结构的约束和契约的方式第49-57页
        2.3.1 制度对自由的约束第50-52页
        2.3.2 不合作冲突与契约第52-53页
        2.3.3 合作契约和自然权利的关系第53-57页
    2.4 标准:正义的界限第57-60页
        2.4.1 标准内容的多样性第57-59页
        2.4.2 正义标准的界线规划第59-60页
    2.5 功能:保护财产权和公民权利第60-63页
        2.5.1 保护私有财产第60-61页
        2.5.2 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第61-63页
第3章 休谟正义观的理论渊源第63-75页
    3.1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第64-68页
        3.1.1 柏拉图关于正义的理解是建立在个人与国家两个维度思考第64-66页
        3.1.2 亚里士多德提出正义与合法为等同概念第66-68页
    3.2 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约论第68-72页
        3.2.1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说第68-70页
        3.2.2 洛克从契约理论阐释社会正义第70-72页
    3.3 哈奇逊和曼德威尔的人性说第72-75页
        3.3.1 哈奇逊提出道德情感与正义的关系第72-74页
        3.3.2 曼德维尔德的人性说将功利主义作为道德原则第74-75页
第4章 休谟正义观的理论内涵第75-101页
    4.1 休谟正义观的主体要素第75-80页
        4.1.1 正义的焦点:人与财产的关系第75-77页
        4.1.2 正义的特征:功利性第77-78页
        4.1.3 正义的属性:人为之德第78-80页
    4.2 休谟正义观的环境条件第80-84页
        4.2.1 客观条件: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第80-81页
        4.2.2 主观条件: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第81-82页
        4.2.3 形成条件:人类协议第82-84页
    4.3 休谟正义观的制度构建第84-88页
        4.3.1 社会正义规则第84-86页
        4.3.2 政府存在的条件性第86-87页
        4.3.3 政府与法治第87-88页
    4.4 休谟正义观的衡量标准第88-93页
        4.4.1 知性论的认识前提第89-90页
        4.4.2 情感主义的人性论第90-92页
        4.4.3 人性的道德基础论第92-93页
    4.5 休谟正义观的基本功能第93-101页
        4.5.1 保护财产权第93-95页
        4.5.2 稳定社会秩序第95-98页
        4.5.3 实现利益至上第98-101页
第5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内涵第101-130页
    5.1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来源第101-108页
        5.1.1 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及其正义思想第101-106页
        5.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正义思想第106-107页
        5.1.3 空想社会主义及其正义思想第107-108页
    5.2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内涵第108-130页
        5.2.1 马克思正义观的主体要素第108-116页
        5.2.2 马克思正义观的环境条件第116-118页
        5.2.3 马克思正义观的制度要素第118-122页
        5.2.4 马克思正义观的衡量标准第122-125页
        5.2.5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功能第125-130页
第6章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对休谟正义观的评价第130-144页
    6.1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对休谟正义观的分析评价第131-139页
        6.1.1 对休谟正义主体的分析评价第131-132页
        6.1.2 对休谟正义环境的分析评价第132-134页
        6.1.3 对休谟正义制度的分析评价第134-136页
        6.1.4 对休谟正义标准的分析评价第136-138页
        6.1.5 对休谟正义功能的分析评价第138-139页
    6.2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休谟正义观的主要特征及历史影响第139-144页
        6.2.1 休谟正义观的主要特征第139-140页
        6.2.2 休谟正义观的历史影响第140-142页
        6.2.3 休谟正义观的局限第142-144页
结束语第144-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61-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修复对土法炼锌废渣中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