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4-2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6-19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1.2 休谟、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现状 | 第21-32页 |
1.2.1 国内外对休谟正义观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2 国内外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32-37页 |
1.3.1 论文结构 | 第32-3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35-37页 |
第2章 正义观的基本要素 | 第37-63页 |
2.1 主体:正义优先性与人的道德预设 | 第38-42页 |
2.1.1 正义的优先性 | 第38-40页 |
2.1.2 利己人与理性人的预设 | 第40-42页 |
2.2 环境:正义的现实和假设 | 第42-49页 |
2.2.1 财产匮乏和社会状态 | 第43-46页 |
2.2.2 正义原则和社会结构的两个领域 | 第46-49页 |
2.3 制度:社会结构的约束和契约的方式 | 第49-57页 |
2.3.1 制度对自由的约束 | 第50-52页 |
2.3.2 不合作冲突与契约 | 第52-53页 |
2.3.3 合作契约和自然权利的关系 | 第53-57页 |
2.4 标准:正义的界限 | 第57-60页 |
2.4.1 标准内容的多样性 | 第57-59页 |
2.4.2 正义标准的界线规划 | 第59-60页 |
2.5 功能:保护财产权和公民权利 | 第60-63页 |
2.5.1 保护私有财产 | 第60-61页 |
2.5.2 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 第61-63页 |
第3章 休谟正义观的理论渊源 | 第63-75页 |
3.1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 | 第64-68页 |
3.1.1 柏拉图关于正义的理解是建立在个人与国家两个维度思考 | 第64-66页 |
3.1.2 亚里士多德提出正义与合法为等同概念 | 第66-68页 |
3.2 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约论 | 第68-72页 |
3.2.1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说 | 第68-70页 |
3.2.2 洛克从契约理论阐释社会正义 | 第70-72页 |
3.3 哈奇逊和曼德威尔的人性说 | 第72-75页 |
3.3.1 哈奇逊提出道德情感与正义的关系 | 第72-74页 |
3.3.2 曼德维尔德的人性说将功利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 第74-75页 |
第4章 休谟正义观的理论内涵 | 第75-101页 |
4.1 休谟正义观的主体要素 | 第75-80页 |
4.1.1 正义的焦点:人与财产的关系 | 第75-77页 |
4.1.2 正义的特征:功利性 | 第77-78页 |
4.1.3 正义的属性:人为之德 | 第78-80页 |
4.2 休谟正义观的环境条件 | 第80-84页 |
4.2.1 客观条件: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 | 第80-81页 |
4.2.2 主观条件: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 | 第81-82页 |
4.2.3 形成条件:人类协议 | 第82-84页 |
4.3 休谟正义观的制度构建 | 第84-88页 |
4.3.1 社会正义规则 | 第84-86页 |
4.3.2 政府存在的条件性 | 第86-87页 |
4.3.3 政府与法治 | 第87-88页 |
4.4 休谟正义观的衡量标准 | 第88-93页 |
4.4.1 知性论的认识前提 | 第89-90页 |
4.4.2 情感主义的人性论 | 第90-92页 |
4.4.3 人性的道德基础论 | 第92-93页 |
4.5 休谟正义观的基本功能 | 第93-101页 |
4.5.1 保护财产权 | 第93-95页 |
4.5.2 稳定社会秩序 | 第95-98页 |
4.5.3 实现利益至上 | 第98-101页 |
第5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内涵 | 第101-130页 |
5.1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来源 | 第101-108页 |
5.1.1 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及其正义思想 | 第101-106页 |
5.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正义思想 | 第106-107页 |
5.1.3 空想社会主义及其正义思想 | 第107-108页 |
5.2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内涵 | 第108-130页 |
5.2.1 马克思正义观的主体要素 | 第108-116页 |
5.2.2 马克思正义观的环境条件 | 第116-118页 |
5.2.3 马克思正义观的制度要素 | 第118-122页 |
5.2.4 马克思正义观的衡量标准 | 第122-125页 |
5.2.5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功能 | 第125-130页 |
第6章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对休谟正义观的评价 | 第130-144页 |
6.1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对休谟正义观的分析评价 | 第131-139页 |
6.1.1 对休谟正义主体的分析评价 | 第131-132页 |
6.1.2 对休谟正义环境的分析评价 | 第132-134页 |
6.1.3 对休谟正义制度的分析评价 | 第134-136页 |
6.1.4 对休谟正义标准的分析评价 | 第136-138页 |
6.1.5 对休谟正义功能的分析评价 | 第138-139页 |
6.2 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休谟正义观的主要特征及历史影响 | 第139-144页 |
6.2.1 休谟正义观的主要特征 | 第139-140页 |
6.2.2 休谟正义观的历史影响 | 第140-142页 |
6.2.3 休谟正义观的局限 | 第142-144页 |
结束语 | 第144-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61-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