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住房保障精准化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4.1 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住房保障 | 第20页 |
2.1.2 住房保障精准化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第21页 |
2.2.2 社会公平分配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住房的双重属性理论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山东省住房保障精准化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3.1 山东省住房保障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3.2 山东省住房保障目标偏离状况分析 | 第25-30页 |
3.2.1 保障对象精准性方面 | 第26页 |
3.2.2 资金保障方面 | 第26-27页 |
3.2.3 保障房精准退出方面 | 第27-28页 |
3.2.4 工作监管方面 | 第28-29页 |
3.2.5 后续保障方面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山东省住房保障精准化实证分析 | 第31-54页 |
4.1 精准化评估指标构建的内容 | 第31-34页 |
4.1.1 精准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4.1.2 精准化评估指标构建 | 第32-34页 |
4.2 棚户区改造的精准化分析 | 第34-45页 |
4.2.1 棚户区改造精准化评估体系设计 | 第34-39页 |
4.2.2 棚户区改造精准化模糊综合评价 | 第39-45页 |
4.3 公租房、农村危房改造的精准化分析 | 第45-48页 |
4.4 住房保障精准化总体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5 住房保障精准化偏离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4.5.1 制度方面的原因 | 第49-50页 |
4.5.2 执行方面的原因 | 第50-51页 |
4.5.3 管理方面的原因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提高山东省住房保障精准化的对策 | 第54-61页 |
5.1 创新住房保障精准识别机制 | 第54-57页 |
5.1.1 精准对象识别机制 | 第54-55页 |
5.1.2 收入水平线界定 | 第55-56页 |
5.1.3 创新识别方式 | 第56-57页 |
5.2 提高住房保障精准帮扶机制 | 第57-58页 |
5.2.1 完善服务化考核机制 | 第57页 |
5.2.2 丰富帮扶内容 | 第57页 |
5.2.3 拓宽帮扶形式 | 第57-58页 |
5.3 完善住房保障精准监督管理机制 | 第58-60页 |
5.3.1 服务精准化 | 第58-59页 |
5.3.2 操作阳光化 | 第59页 |
5.3.3 管理系统化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