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理论工具 | 第14-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页 |
1、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页 |
(五)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16-18页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二、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特点 | 第18-28页 |
(一)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18-21页 |
1、以自治为基础 | 第18-19页 |
2、以法治为保障 | 第19-20页 |
3、以德治为支撑 | 第20-21页 |
(二)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特点 | 第21-24页 |
1、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应具有整体性 | 第21-22页 |
2、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应体现系统性 | 第22-23页 |
3、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应要求协同性 | 第23-24页 |
(三)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功能 | 第24-28页 |
1、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标的重要依托 | 第24-25页 |
2、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环节 | 第25页 |
3、是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第25-28页 |
三、当前制约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主要因素 | 第28-41页 |
(一)尚未成型的三治融合治理理念的限制 | 第28-33页 |
1、治理主体对三治融合理念的合力认知不足 | 第28-29页 |
2、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影响 | 第29-32页 |
3、三治融合的理念培育缺乏系统性 | 第32-33页 |
(二)治理主体的行为路径依赖的制约 | 第33-37页 |
1、“三治”不协同行为惯性依然存在 | 第33-34页 |
2、法治对德治的规范作用依然薄弱 | 第34-36页 |
3、法治对自治的驱动不足情形依旧 | 第36-37页 |
(三)三治融合的制度机制供给的缺失 | 第37-41页 |
1、三治融合的配套制度规范缺乏 | 第37-39页 |
2、治理主体的协同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39-41页 |
四、化解制约因素推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对策 | 第41-52页 |
(一)培育三治融合理念,引导理念转型 | 第41-45页 |
1、加强三治融合合力的教育和引导 | 第41-42页 |
2、完善普法宣传,引导制定科学的德治规范 | 第42-43页 |
3、加强三治融合治理观念的培育 | 第43-45页 |
(二)打破路径依赖,引导实施三治融合的治理行为 | 第45-48页 |
1、引导三治融合的行为出现 | 第45页 |
2、强化法治对德治的规范作用 | 第45-47页 |
3、加强法治对于自治的驱动力 | 第47-48页 |
(三)健全制度建设,建构三治融合的机制保障 | 第48-52页 |
1、健全三治融合的配套制度规范 | 第48-49页 |
2、建立健全治理主体的协同激励机制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