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 综合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三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19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9z | 第19-21页 |
一 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 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缘起 | 第21-36页 |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背景 | 第21-26页 |
一 国际背景 | 第21-24页 |
二 国内背景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6-36页 |
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生态智慧 | 第26-30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思想 | 第30-33页 |
三 建国以来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理念 | 第33-36页 |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36-47页 |
第一节 萌芽起步阶段 | 第36-38页 |
一 陕西知青时期 | 第36-37页 |
二 河北正定时期 | 第37-38页 |
第二节 逐渐形成阶段 | 第38-42页 |
一 主政福建时期 | 第39-40页 |
二 主政浙江时期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丰富发展阶段 | 第42-47页 |
一 十八大之后 | 第42-45页 |
二 十九大以来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7-68页 |
第一节 生态经济观 | 第47-50页 |
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47-48页 |
二 贯彻新发展理念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生态政治观 | 第50-54页 |
一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 第50-52页 |
二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第52-54页 |
第三节 生态文化观 | 第54-57页 |
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 第54-55页 |
二 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 第55-57页 |
第四节 生态社会观 | 第57-61页 |
一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 第57-59页 |
二 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 第59-61页 |
第五节 生态系统观 | 第61-64页 |
一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第61-62页 |
二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 第62-64页 |
第六节 生态全球观 | 第64-68页 |
一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 第64-65页 |
二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第65-68页 |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68-77页 |
第一节 理论意义 | 第68-70页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第68-69页 |
二 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实践价值 | 第70-77页 |
一 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第70-71页 |
二 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 第71-72页 |
三 有助于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72-73页 |
四 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 | 第73-74页 |
五 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和谐世界建设 | 第74-75页 |
六 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和进程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