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的标准化发展路径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2 住宅产业化及产业化住宅部品 | 第12-23页 |
| 2.1 住宅产业化 | 第12-16页 |
| 2.1.1 住宅产业化的涵义 | 第12-14页 |
| 2.1.2 住宅产业化与建筑工业化 | 第14-16页 |
| 2.2 产业化住宅部品 | 第16-18页 |
| 2.2.1 产业化住宅部品的涵义 | 第16页 |
| 2.2.2 产业化住宅部品的特征 | 第16-18页 |
| 2.3 基于部品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概况 | 第18-22页 |
| 2.3.1 国内住宅部品的产业化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 2.3.2 国外住宅部品的产业化发展经验 | 第20-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住宅部品化和部品集成的理论基础 | 第23-35页 |
| 3.1 SI住宅体系理论 | 第23-30页 |
| 3.1.1 SI住宅体系的涵义 | 第23-26页 |
| 3.1.2 SI住宅体系的特征 | 第26-29页 |
| 3.1.3 SI住宅体系理论的作用 | 第29-30页 |
| 3.2 模块化理论 | 第30-34页 |
| 3.2.1 模块化的涵义 | 第30-31页 |
| 3.2.2 模块化的关键环节 | 第31-33页 |
| 3.2.3 模块化理论的作用 | 第33-3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住宅部品化 | 第35-49页 |
| 4.1 住宅部品化概述 | 第35页 |
| 4.1.1 住宅部品化的内涵 | 第35页 |
| 4.1.2 住宅部品化的必要性 | 第35页 |
| 4.2 住宅部品化路径 | 第35-39页 |
| 4.2.1 设计标准化 | 第36-38页 |
| 4.2.2 部品标准化 | 第38-39页 |
| 4.3 住宅部品化结果一:部品分类 | 第39-43页 |
| 4.3.1 部品分类体系 | 第39-41页 |
| 4.3.2 部品分类原则 | 第41-42页 |
| 4.3.3 住宅部品分类 | 第42-43页 |
| 4.4 住宅部品化结果二:部品编码 | 第43-48页 |
| 4.4.1 部品编码要求 | 第43-44页 |
| 4.4.2 部品代码类型 | 第44-46页 |
| 4.4.3 住宅部品编码 | 第46-4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5 住宅部品的集成 | 第49-60页 |
| 5.1 部品集成概述 | 第49-50页 |
| 5.1.1 部品集成的定义 | 第49页 |
| 5.1.2 部品集成的特征 | 第49-50页 |
| 5.2 部品集成的基础:模数协调 | 第50-55页 |
| 5.2.1 模数与模数协调 | 第50-51页 |
| 5.2.2 模数协调的必要性 | 第51页 |
| 5.2.3 部品模数选择 | 第51-52页 |
| 5.2.4 模数协调方法:净模数制 | 第52-55页 |
| 5.3 部品集成的前提:标准一致 | 第55-58页 |
| 5.3.1 标准一致的涵义 | 第55页 |
| 5.3.2 实现标准一致的必要性 | 第55-56页 |
| 5.3.3 实现标准一致的目的 | 第56-57页 |
| 5.3.4 实现标准一致的路径 | 第57-58页 |
| 5.4 部品集成的方法 | 第58-5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