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本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5-18页 |
·总体背景 | 第15-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9-26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及预警相关研究评述 | 第19-22页 |
·本研究涉及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 第22-26页 |
·研究综述小结 | 第26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26-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危险源识别 | 第29-43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概念体系构建 | 第29-34页 |
·道路交通安全中的风险 | 第29-30页 |
·定义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原则 | 第30-31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定义 | 第31-33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与交通事故的概念比较 | 第33-3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生成分析 | 第34-36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生成机理 | 第34-36页 |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背景层次 | 第36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危险源识别 | 第36-42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危险源类型识别法 | 第36-37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类型危险源的子危险源识别 | 第37-41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主要危险源结构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 第43-65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监测 | 第43-4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监测对象与范围 | 第43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监测的方法 | 第43-4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子危险源风险评价 | 第44-5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子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目的 | 第4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子危险源的风险指数评价法 | 第44-51页 |
·风险指数评价法评价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子危险源 | 第51-5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重点子危险源结构 | 第5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 第54-64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监测指标设计原则 | 第54-56页 |
·第一类危险源监测指标设计 | 第56-57页 |
·第二类危险源监测指标设计 | 第57-62页 |
·第三类危险源监测指标设计 | 第62-63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实时综合评价 | 第65-87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实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5-68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价的基本模型 | 第65-66页 |
·实时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值 | 第66-67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实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68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实时综合评价方法 | 第68-72页 |
·常见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分析 | 第68-70页 |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70-72页 |
·模糊评价等级隶属函数 | 第72-80页 |
·模糊评价等级设计 | 第72页 |
·模糊评价等级阈值设定 | 第72-74页 |
·模糊评价等级的隶属函数构造 | 第74-80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80-82页 |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80页 |
·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80-81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子危险源比较判断矩阵 | 第81页 |
·层次分析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81-82页 |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82-86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二级综合模糊评价 | 第82-84页 |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运算 | 第84页 |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运算 | 第84-85页 |
·综合评价与分类评价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模型 | 第87-105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警理论技术系统体系构建 | 第87-91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警的提出 | 第87-88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警基础理论与技术 | 第88-90页 |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警理论技术三维结构体系 | 第90-91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警度确定 | 第91-97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预警的警义限定 | 第91-92页 |
·警源警兆分析 | 第92-93页 |
·预报警度确定 | 第93-97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模型 | 第97-103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技术模型 | 第97-99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系统结构模型 | 第99-101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管理模型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技术实现案例 | 第105-117页 |
·预警区域路网基本情况介绍 | 第105页 |
·预警期区域交通安全风险危险源识别 | 第105-106页 |
·预警期监测指标值计算 | 第106-107页 |
·预警期实时风险综合评价 | 第107-113页 |
·评价指标评价等级阈值计算 | 第107-109页 |
·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隶属度计算 | 第109-110页 |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110-112页 |
·预警期实时风险综合评价 | 第112-113页 |
·预警期实时风险重点危险源评价 | 第113页 |
·预报警度计算 | 第113-115页 |
·综合指数预警指标法进行预警警度的确定 | 第113-114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风险信号图与预警信号图 | 第114-115页 |
·区域路网交通安全风险动态预警 | 第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7-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5页 |
附录A 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表 | 第135-139页 |
附录B 置信区间法程序及运行结果 | 第139-141页 |
附录C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问卷调查表 | 第141-142页 |
附录D 某年某省各市地道路交通安全度年度评价表 | 第142-144页 |
附录E 风险评价指标阈值置信区间法程序及运行结果 | 第144-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