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峒室支护论文

基于三维光弹试验的硐室围岩分区破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分区破裂研究现状第14-25页
        1.2.1 分区破裂现场监测第15-18页
        1.2.2 分区破裂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第18-20页
        1.2.3 分区破裂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第20-22页
        1.2.4 分区破裂理论分析研究第22-25页
    1.3 光弹试验法研究现状第25-28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2章 三维光弹试验加载装置研制及试验方法第30-49页
    2.1 光弹试验法介绍第30-32页
    2.2 三维光弹应力冻结原理第32-34页
    2.3 三维光弹应力冻结试验加载装置研制第34-38页
        2.3.1 加载装置的研制目的第34-35页
        2.3.2 加载装置的组成第35-37页
        2.3.3 加载装置的使用与效果第37-38页
    2.4 三维光弹应力冻结试验方法第38-42页
        2.4.1 试验模型制备第38-40页
        2.4.2 试验模型加载及应力冻结第40页
        2.4.3 试验模型应力切片制作第40-42页
    2.5 三维光弹应力场数值表征第42-47页
        2.5.1 四步彩色相移法第42-45页
        2.5.2 六步单色相移法第45-47页
        2.5.3 全场剪应力数值表征第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分区破裂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析第49-67页
    3.1 硐室工程受力分析第49-50页
    3.2 最大主应力与硐室轴向垂直第50-53页
        3.2.1 径向加载光弹试验第50-52页
        3.2.2 径向加载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第52-53页
    3.3 最大主应力与硐室轴向平行第53-57页
        3.3.1 轴向加载光弹试验第53-56页
        3.3.2 轴向加载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第56-57页
    3.4 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第57-65页
        3.4.1 全场剪应力对比分析第57-62页
        3.4.2 最大剪应力对比分析第62-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不同最大主应力值的分区破裂程度及形成机理第67-102页
    4.1 不同最大主应力值的分区破裂三维光弹试验第67-70页
    4.2 硐室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第70-78页
        4.2.1 分布特征定性分析第70-72页
        4.2.2 分布特征定量分析第72-77页
        4.2.3 试验应力与工程实际应力换算第77-78页
    4.3 分区破裂形成机理第78-90页
        4.3.1 Mohr-Coulumb屈服准则第78-83页
        4.3.2 分区破裂形成过程的应力演化第83-90页
    4.4 不同最大主应力值的分区破裂量化特征第90-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分区破裂形态与硐室断面形状关系第102-116页
    5.1 不同硐形围岩分区破裂三维光弹试验第102-108页
    5.2 全场剪应力分析第108-110页
    5.3 最大剪应力分析第110-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基于分区破裂形成机理的硐室锚杆支护对策第116-134页
    6.1 硐室围岩分区破裂锚杆支护方案第116-118页
    6.2 锚杆支护效果数值模拟分析第118-122页
        6.2.1 无支护硐室围岩分区破裂程度第118-120页
        6.2.2 锚杆支护硐室围岩分区破裂程度第120-122页
        6.2.3 锚杆支护效果分析第122页
    6.3 锚杆支护效果理论分析第122-133页
        6.3.1 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分析第122-127页
        6.3.2 无支护硐室围岩弹塑性应力分析第127-130页
        6.3.3 锚杆支护硐室围岩弹塑性应力分析第130-131页
        6.3.4 锚杆支护分区破裂程度数值计算第131-133页
    6.4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7.1 结论第134-135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35-136页
    7.3 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9页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9-152页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感应加热合成硼化物粉体及其在碳复合耐火材料中的作用
下一篇:矿岩接触带巷道顶板变形破坏规律及稳定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