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植物细胞壁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 | 第11-12页 |
1.1.2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模型 | 第12页 |
1.1.3 植物细胞壁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13页 |
1.2 XTH蛋白质概述 | 第13-17页 |
1.2.1 XTH蛋白质的分类与结构 | 第14-15页 |
1.2.2 XTH蛋白质的功能应用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植物XTH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研究 | 第20-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3.1.1 植物XTH基因的搜索与鉴定 | 第20页 |
3.1.2 XTH蛋白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20页 |
3.1.3 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的分析 | 第20-21页 |
3.1.4 基因结构和蛋白基序的分析 | 第21页 |
3.1.5 染色体定位与复制时间的推算 | 第21页 |
3.1.6 顺式调控元件的分析 | 第21-22页 |
3.1.7 选择性压力及XTH蛋白质结构的预测 | 第22页 |
3.1.8 芯片数据分析 | 第2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8页 |
3.2.1 4个植物物种XTH基因家族的鉴定 | 第22-24页 |
3.2.2 XTH基因家族的注释及理化性质 | 第24-26页 |
3.2.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6-27页 |
3.2.4 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的分析 | 第27-29页 |
3.2.5 染色体定位及复制事件分析 | 第29-32页 |
3.2.6 顺式调控元件分析 | 第32-34页 |
3.2.7 选择性压力分析及XTH蛋白结构预测 | 第34-36页 |
3.2.8 芯片数据分析 | 第36-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拟南芥AtXTH10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 第40-58页 |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1-43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4.1.2 菌株和质粒 | 第41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4.1.4 试剂的配制 | 第41-43页 |
4.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50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43页 |
4.2.2 提取拟南芥基因组DNA | 第43-44页 |
4.2.3 PCR反应 | 第44页 |
4.2.4 PCR片段胶回收 | 第44页 |
4.2.5 目的片段与T载体相连 | 第44-45页 |
4.2.6 目的片段pAtXTH10、AtXTH10重组到表达载体pBI | 第45页 |
4.2.7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45-46页 |
4.2.8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46-47页 |
4.2.9 质粒提取 | 第47页 |
4.2.10 拟南芥转化 | 第47页 |
4.2.11 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47-48页 |
4.2.12 GUS染色 | 第48页 |
4.2.13 烟草叶片的瞬时转化 | 第48-49页 |
4.2.14 洋葱表皮细胞的瞬时转化 | 第49页 |
4.2.15 野生型、基因缺失型和过量表达型三种植株的表型分析 | 第49-50页 |
4.2.16 野生型、基因缺失型和过量表达型三种植株的显微分析 | 第50页 |
4.2.17 SEM实验操作步骤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4.3.1 拟南芥AtXTH10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50-52页 |
4.3.2 AtXTH1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2-54页 |
4.3.3 三种不同植株的表型和显微结构分析 | 第54-56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在拟南芥野生型、AtXTH10基因缺失型和AtXTH10基因过量表达型三种植株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58-64页 |
5.1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58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2.1 种子的培养 | 第58页 |
5.2.2 样品的采集 | 第58-59页 |
5.2.3 样品分析 | 第59页 |
5.2.4 引物设计 | 第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