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嗜热真菌Myceliophthora thermophila和Thermomyces lanuginosus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嗜热真菌代谢产物研究进展第9-34页
    一 嗜热真菌代谢产物研究第15-33页
        1 毁丝霉属(Myceliophthora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15-17页
        2 梭孢壳属(Thielavia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17-21页
        3 团丝核菌属(Myriococcum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21-22页
        4 无孢菌属(Mycelia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22-24页
        5 曲霉属(Aspergillus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24-26页
        6 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26-27页
        7 畸枝霉属(Malbranchea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27-30页
        8 Thermomyces sp.菌株的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第30-33页
    二 结语第33-34页
第二章 嗜热真菌Myceliophthora thermophila THNM 055的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及研究第34-53页
    前言第34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1 材料第34-36页
            1.1 菌株的来源第34-35页
            1.2 菌株的保存第35页
            1.3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第35-36页
        2 方法第36-39页
            2.1 菌株的发酵及发酵液的浓缩第36-37页
                2.1.1 培养基第36页
                2.1.2 菌株活化第36-37页
                2.1.3 菌株发酵第37页
            2.2 菌株发酵产物的预处理及分离第37-39页
                2.2.1 发酵产物预处理第37页
                2.2.2 菌株发酵液化学成分分离流程图第37-39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39-51页
        1 化合物TLC检测第39-41页
        2 化合物结构数据第41-42页
        3 化合物5结构解析第42-43页
        4 HPLC代谢图谱第43-49页
            4.1 样品处理第43页
            4.2 HPLC洗脱条件第43页
            4.3 HPLC图谱检测分析第43-49页
        5 化合物吸引线虫活性测试第49-51页
            5.1 供试线虫的培养第49页
            5.2 活性测定方法第49-50页
            5.3 吸引活性测定结果第50-51页
    三 讨论第51-53页
第三章 嗜热真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 200065的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及研究第53-81页
    前言第53-54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54-60页
        1 材料第54页
        2 方法第54-60页
            2.1 菌株的发酵及发酵液的浓缩第54-55页
                2.1.1 培养基第54页
                2.1.2 菌株活化第54页
                2.1.3 菌株发酵第54-55页
            2.2 菌株发酵产物的预处理及分离第55-60页
                2.2.1 发酵产物预处理第55页
                2.2.2 菌株发酵液化学成分分离流程图第55-60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60-79页
        1 化合物TLC检测第60-63页
        2 化合物结构数据第63-66页
        3 化合物11结构解析第66-70页
        4 HPLC代谢图谱第70-79页
            4.1 HPLC洗脱条件第70页
            4.2 HPLC图谱检测分析第70-79页
    三 讨论第79-81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第9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XTH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研究和拟南芥中AtXTH10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下一篇: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