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理由 | 第8-9页 |
二、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网络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现实状况 | 第12-28页 |
(一)、网络时代对传统共犯理论的冲击 | 第12-20页 |
1、网络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3-15页 |
2、网络帮助行为概述 | 第15-19页 |
(1) 帮助行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 帮助行为的新特征 | 第16页 |
(3) 帮助行为的类型划分 | 第16-19页 |
3、传统共犯理论应对帮助行为网络异变后的无奈 | 第19-20页 |
(二)、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回应 | 第20-21页 |
(三)、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正犯化的本质 | 第21-22页 |
2、正犯化的正当事由 | 第22-23页 |
(四)、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检讨 | 第23-28页 |
1、共犯理论体系之颠覆 | 第24-25页 |
2、帮助行为正犯化之否定论 | 第25-27页 |
3、处罚范围扩大化之思考 | 第27-28页 |
二、寻求网络共同犯罪中处罚帮助行为的合理路径 | 第28-62页 |
(一)、传统理论在认定网络共同犯罪时的困境 | 第29-31页 |
1、认定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 | 第29页 |
2、传统理论在认定网络共同犯罪时的缺陷 | 第29-31页 |
(二)、网络语境下正犯、共犯的基础概念 | 第31-37页 |
1、二元参与体系引导的限制正犯概念的逻辑结构 | 第31-35页 |
(1) 扩张正犯概念内部的逻辑结构 | 第31-32页 |
(2) 限制正犯概念内部的逻辑结构 | 第32-33页 |
(3) 犯罪参与体系与正犯概念的对应 | 第33-35页 |
2、实质客观说的采用成为共犯行为正犯化的存在前提 | 第35-37页 |
(三)、网络共同犯罪的不法性认定 | 第37-41页 |
1、在不法层面讨论网络共同犯罪的成立 | 第38页 |
2、正犯的不法 | 第38-39页 |
3、共犯的不法 | 第39-41页 |
(四)、网络共同犯罪中因正犯而引发的障碍 | 第41-47页 |
1、行为共同说之提倡 | 第41-43页 |
2、坚持共犯从属性原理在网络共同犯罪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3、网络共同犯罪的现实考察 | 第45-47页 |
(五)、仅以帮助犯评价网络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的规制困境 | 第47-52页 |
1、明确一个概念——社会危害性 | 第47-49页 |
2、网络帮助行为单独既具有处罚必要时的刑法规制漏洞 | 第49-50页 |
3、共犯处理模式下的“无正犯”难题 | 第50-52页 |
(六)、应运而生的正犯化的解决思路 | 第52-59页 |
1、扩张的正犯化解释路径的实践与困境 | 第52-55页 |
2、刑事立法上的突破——《刑法》第287条之二 | 第55-59页 |
(七)、网络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正犯化应受到限制 | 第59-62页 |
1、坚持以共犯解决为基础以正犯化解决为补充的刑法规制路径 | 第59-60页 |
2、防范网络空间内一个新“口袋”的产生 | 第60-62页 |
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处罚的限制性 | 第62-71页 |
(一)、处罚范围的限制性 | 第63-69页 |
1、帮助行为人主观“明知”的认定 | 第63-65页 |
2、对“明知”内容,即“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限制 | 第65-66页 |
3、“情节严重”对本罪定性的限制性作用 | 第66-68页 |
4、中立帮助行为处罚的限制 | 第68-69页 |
(二)、处罚程度的限制性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