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 第11-18页 |
(一) 历史地理中的"江南" | 第11-14页 |
(二) 文化江南 | 第14-16页 |
(三) 意象范畴 | 第16-18页 |
二、多维视角下的六朝江南意象的生成途径 | 第18-42页 |
(一) 进贡制度与方物的意象化 | 第18-24页 |
1.进贡与博物观 | 第18-21页 |
2.方物的意象化 | 第21-24页 |
(二) 地域意识 | 第24-35页 |
1.六朝前对江南的认识 | 第24-28页 |
2.六朝地域特点 | 第28-30页 |
3.地域审美视角 | 第30-35页 |
(三) 空间移动 | 第35-39页 |
1.二陆 | 第35-37页 |
2.庾王 | 第37-39页 |
3.其他诗人 | 第39页 |
(四) 感物说与物象的意象化 | 第39-42页 |
1.感物说溯源 | 第39-40页 |
2.江南物象诗化 | 第40-42页 |
三、六朝江南意象的构建 | 第42-56页 |
(一) 意象分类 | 第42-46页 |
1.富有江南特色的意象 | 第42-43页 |
2.江南意象分类 | 第43-46页 |
(二) 江南意象的构建 | 第46-56页 |
1.相关理论 | 第46-48页 |
2.修辞关系 | 第48-52页 |
3.语象组合关系 | 第52-55页 |
4.其他 | 第55-56页 |
四、六朝江南意象的特点及其影响 | 第56-61页 |
(一) 风格特点 | 第56-58页 |
1.清丽 | 第56-57页 |
2.楚风 | 第57-58页 |
(二) 城市色彩 | 第58-59页 |
(三) 影响 | 第59-61页 |
结语:六朝诗歌对江南意象的构建与江南诗性文化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