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古白话小说语篇中话题起承转落标记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一、绪论第11-20页
 (一) 研究的问题第11-12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三) 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第13-20页
  1. 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第13-16页
  2. 话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第16-20页
二、古白话小说语篇中话题的界定第20-27页
 (一) 古白话小说叙事内容的三要素第20页
 (二) 古白话小说语篇中的故事、事件与事件组第20-24页
  1. 故事第20-22页
  2. 事件第22-23页
  3. 事件组第23-24页
 (三) 古白话小说语篇中的故事话题、事件话题与事件组话题第24-27页
  1. 故事话题第24页
  2. 事件话题第24-25页
  3. 事件组话题第25-27页
三、标示语篇中话题"起"的话语标记第27-34页
 (一) 话说第27-31页
  1. "话说"的语用地位第27-28页
  2. "话说"具有标示语篇中话题"起"的功能第28-31页
 (二) 且说_1第31-33页
  1. "且说_1"具有标示语篇中话题"起"的功能第31-33页
 (三) 却说_1第33-34页
四、标示语篇中话题"承"的话语标记第34-36页
 (一) 却说_2再说_1第34-36页
五、标示语篇中话题"转"的话语标记第36-43页
 (一) 弱转标记第36-39页
  1. 且说_2第36-38页
  2. 却说_2和再说_1第38-39页
 (二) 强转标记第39-43页
  1. 直接中止性"不说……却\且说……"、"且不说……却说\表"第39-40页
  2. 间接中止性"不说……却\且说……"、"且不说……却说\表"第40-43页
六、标示语篇中话题"落"的话语标记第43-45页
 (一) 不在话下第43-45页
七、"再说"的历时演变第45-54页
 (一) 言说义的“再说_0”第45-47页
 (二) 话语标记“再说_1”第47-49页
 (三) 句末助词“再说_2”第49-51页
 (四) 连词“再说_3”第51-52页
 (五) "再说"的不同用法在各个时期的分布情况第52-54页
八、"不在话下"的历时演变第54-65页
 (一) "不在话下_1"是话语标记第55-58页
  1. "不在话下_1"的出现第55-56页
  2. "不在话下_1"具备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第56-58页
 (二) “不在话下_1”进一步实化并引申出“不在话下_2”第58-60页
 (三) "不在话下_2"在清代的词汇化进程缓慢第60-61页
 (四) "不在话下_2"在民国时期进一步词汇化第61-62页
 (五) "不在话下_2"在现代汉语中完全词汇化第62-63页
 (六) "不在话下"经历了词汇化与非语法化的历时演变第63-65页
九、"说\话"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第65-73页
 (一) 从对话理论看"说\话"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第65-68页
  1. 对话与对话性第65-66页
  2. 古白话小说的对话性分析第66-67页
  3. "说\话"类话语标记具有标示发话者存在的功能第67-68页
 (二) 从元话语理论看"说\话"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第68-71页
  1. 元认知、元话语与元语用意识第68-69页
  2. "说\话"类话语标记体现出突出强调话题的元语用意识第69-70页
  3. "说\话"类话语标记体现出开始、转换和结束话题的元语用意识第70页
  4. "说\话"类话语标记体现出叙述者将听者引回现实的元语用意识第70-71页
 (三)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说\话"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第71-73页
十、结束语第73-75页
 (一) 基本结论第73-74页
 (二) 相关问题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
下一篇:《诗经》中体育意象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