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 第12-24页 |
| (一) 期待视界与辛弃疾的期待视界 | 第13-16页 |
| 1.期待视界 | 第13-14页 |
| 2.辛弃疾对庄子的期待视界 | 第14-16页 |
| (二) 辛弃疾对庄子期待视界的形成过程 | 第16-20页 |
| 1.青壮年时期(23—42岁) | 第16-17页 |
| 2.中年时期(43—56岁) | 第17-19页 |
| 3.老年时期(57—68岁) | 第19-20页 |
| (三) 辛弃疾对庄子期待视界的形成原因 | 第20-24页 |
| 1.时代文化氛围 | 第21-22页 |
| 2.社会历史背景 | 第22-23页 |
| 3.个人生活经历 | 第23-24页 |
| 二、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显性接受 | 第24-41页 |
| (一) 辛词庄子典故量化 | 第25-32页 |
| (二) 辛词庄子典故类析 | 第32-34页 |
| 1.庄子之言 | 第32-33页 |
| 2.庄子之象 | 第33-34页 |
| (三) 辛词庄子典故运用 | 第34-41页 |
| 1.正用 | 第34-35页 |
| 2.反用 | 第35-36页 |
| 3.直用 | 第36-37页 |
| 4.化用 | 第37-41页 |
| 三、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 | 第41-52页 |
| (一) 悲壮激越、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 第42-45页 |
| 1.庄子散文的情感 | 第42-43页 |
| 2.辛弃疾词对庄子情感的接受 | 第43-45页 |
| (二) 博大雄浑、雅正清空的文学意境 | 第45-48页 |
| 1.庄子散文的意境 | 第45页 |
| 2.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意境的接受 | 第45-48页 |
| (三) 汪洋恣肆、包罗万象的创作手法 | 第48-52页 |
| 1.庄子散文的手法 | 第48-49页 |
| 2.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手法的接受 | 第49-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