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对象概况 | 第12-13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1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专业发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服务项目评估的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群体发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服务项目评估的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机构发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服务项目评估的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五、研究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5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第15-16页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七、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18-29页 |
一、关于社会工作项目评估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9-20页 |
三、国外青少年犯罪预防项目发展与实践研究 | 第20-23页 |
(一)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 | 第20页 |
(二)佩里学前研究项目 | 第20-21页 |
(三)剑桥-萨默维尔青年研究项目 | 第21页 |
(四)国外项目经验与特点总结 | 第21-23页 |
四、关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理论和实务研究 | 第23-27页 |
(一)关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 第23-25页 |
(二)关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实务的研究 | 第25-27页 |
五、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项目服务的开展 | 第29-46页 |
一、服务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29-31页 |
(一)上海市Z社区服务社的概况 | 第29页 |
(二)评估对象选择标准 | 第29-30页 |
(三)服务项目目标和内容 | 第30-31页 |
二、服务对象需求状况分析 | 第31-32页 |
三、项目实施情况 | 第32-46页 |
(一)绿泥人 | 第32-34页 |
(二)边缘家庭 | 第34-35页 |
(三)向阳花的微笑 | 第35-37页 |
(四)成长向导 | 第37-40页 |
(五)转动魔方 | 第40-43页 |
(六)下一站幸福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项目评估 | 第46-57页 |
一、项目评估的框架 | 第46-47页 |
(一)评估准备阶段 | 第46-47页 |
(二)评估实施阶段 | 第47页 |
(三)评估总结阶段 | 第47页 |
二、项目犯罪预防理论评估 | 第47-52页 |
(一)绿泥人、边缘家庭、成长向导 | 第48-50页 |
(二)向阳花的微笑 | 第50页 |
(三)转动魔方 | 第50-51页 |
(四)下一站幸福 | 第51-52页 |
三、项目犯罪预防干预类型、等级、阶段评估 | 第52-53页 |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干预类型 | 第52页 |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干预等级 | 第52页 |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干预阶段 | 第52-53页 |
四、项目产出 | 第53-54页 |
五、项目效果 | 第54-57页 |
(一)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 | 第54-55页 |
(二)社工自身评价 | 第55-56页 |
(三)社会影响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7-60页 |
一、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优点 | 第57-58页 |
(一)注重项目评估 | 第57-58页 |
(二)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灵活运用 | 第58页 |
(三)社区参与融合度高 | 第58页 |
二、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 第58-60页 |
(一)部分服务对象项目重复参与率较高 | 第58-59页 |
(二)缺少项目方案评估 | 第59页 |
(三)服务对象的项目认识度不够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建议与反思 | 第60-63页 |
一、建议 | 第60-61页 |
(一)加强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60页 |
(二)项目开发人和评估人合作 | 第60-61页 |
(三)加强机构内体制管理 | 第61页 |
二、反思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七章 附录 | 第66-70页 |
附录 1:满意度调查表 | 第66-68页 |
附录 2: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
附录 3: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