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小麦赤霉病概述 | 第13-18页 |
1.1 小麦赤霉病发生及赤霉毒素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2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3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 | 第15-16页 |
1.4 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 第16-18页 |
2.赤霉病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3.Ras-cAMP-PKA途径 | 第20-27页 |
3.1 cAMP信号通路 | 第20-21页 |
3.2 Ras-cAMP-PKA途径主要元件及其功能 | 第21-25页 |
3.3 cAMP信号通路与DON合成 | 第25-26页 |
3.4 cAMP信号通路与MAPK途径交互作用 | 第26-27页 |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9页 |
1.实验材料 | 第28页 |
1.1 供试植物 | 第28页 |
1.2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2.实验方法 | 第28-39页 |
2.1 禾谷镰刀菌的保存和培养 | 第28页 |
2.2 小量提取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 | 第28-29页 |
2.3 PCR技术 | 第29页 |
2.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9页 |
2.5 PCR产物纯化 | 第29页 |
2.6 禾谷镰刀菌基因敲除技术 | 第29-30页 |
2.7 禾谷镰刀菌基因回补 | 第30-31页 |
2.8 PEG介导的禾谷镰刀菌原生质体转化 | 第31-32页 |
2.9 禾谷镰刀菌总RNA的提取、cDNA合成、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2-33页 |
2.10 禾谷镰刀菌表型测定 | 第33-35页 |
2.11 Western blot技术 | 第35-37页 |
2.12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37页 |
2.13 BIFC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 第37-38页 |
2.14 免疫共沉淀 | 第38页 |
2.15 cAMP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56页 |
1.禾谷镰刀菌中RasGEF的鉴定 | 第39-40页 |
2.FgCdc25与FgRas2互作 | 第40页 |
3.FgCdc25调控了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 | 第40-42页 |
4.FgCdc25调控禾谷镰刀菌的无性和有性生殖 | 第42-44页 |
5.FgCdc25突变体完全丧失致病性 | 第44-46页 |
6.FgCdc25通过cAMP信号通路影响禾谷镰刀菌DON毒素合成 | 第46-48页 |
7.FgCdc25影响Gpmk1磷酸化水平调控侵染结构形成 | 第48-50页 |
8.FgCdc25与FgBck1互作负调控CWI信号途径 | 第50-53页 |
9.FgCdc25的结构域及其功能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后续工作展望 | 第56-60页 |
1.全文总结 | 第56-58页 |
2.后续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引物序列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