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不等肢L形钢管混凝土柱压弯性能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概述第8-11页
    1.2 各种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的比较第11-14页
        1.2.1 普通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第11页
        1.2.2 设加劲肋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第11-12页
        1.2.3 带约束拉杆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第12页
        1.2.4 多室式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第12-13页
        1.2.5 组合式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第13页
        1.2.6 带缀条的异形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13-14页
    1.3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研究办法第15-17页
        1.4.1 钢管混凝土柱计算理论第15-16页
        1.4.2 数值模拟第16-17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L形钢管混凝土偏压柱有限元分析第18-40页
    2.1 概述第18页
    2.2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18-21页
        2.2.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第19-20页
        2.2.2 钢材的本构模型第20-21页
    2.3 混凝土和钢管之间的接触设置第21-22页
    2.4 建模及加载第22-24页
        2.4.1 模型的建立第22-23页
        2.4.2 网格划分第23-24页
        2.4.3 边界条件和加载第24页
    2.5 单元破坏准则第24-26页
        2.5.1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第24-25页
        2.5.2 钢材的屈服准则第25-26页
    2.6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26-28页
    2.7 双偏压构件工作机理研究第28-38页
        2.7.1 双偏压试件概况第28-29页
        2.7.2 双偏压试件受力全过程分析第29-32页
        2.7.3 截面应变分布分析第32-35页
        2.7.4 构件侧向挠曲线分析第35-38页
    2.8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L形钢管混凝土偏压柱非线性程序设计第40-60页
    3.1 概述第40页
    3.2 N-U_m程序第40-47页
        3.2.1 基本假定第40-41页
        3.2.2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第41-43页
        3.2.3 加载路径第43-44页
        3.2.4 计算流程第44-47页
    3.3 计算结果与试验、有限元结果对比第47-49页
        3.3.1 与矩形钢管算例对比第47页
        3.3.2 与文献[7]论文试验对比第47-48页
        3.3.3 与上一章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第48-49页
    3.4 M-N、M_x-M_y 程序第49-58页
        3.4.1 相关理论第49-50页
        3.4.2 坐标系的建立第50-51页
        3.4.3 不同加载点的处理第51-53页
        3.4.4 计算流程及框图第53-55页
        3.4.5 计算框图第55-58页
    3.5 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第58-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L形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第60-80页
    4.1 概述第60页
    4.2 加载角对构件偏压承载力的影响第60-64页
    4.3 轴压比对L形钢管混凝土柱M_x-M_y曲线的影响第64-67页
    4.4 截面形状对构件偏压承载力的影响第67-72页
        4.4.1 截面形状对N-M曲线的影响第67-70页
        4.4.2 截面形状对M_x-M_y曲线的影响第70-72页
    4.5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构件偏压承载力的影响第72-74页
        4.5.1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N-M曲线的影响第72-73页
        4.5.2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M_x-M_y曲线的影响第73-74页
    4.6 钢材屈服强度对构件偏压承载力的影响第74-76页
        4.6.1 钢材屈服强度对N-M曲线的影响第74-75页
        4.6.2 钢材屈服强度对M_x-M_y曲线的影响第75-76页
    4.7 管壁厚度对构件偏压承载力的影响第76-77页
        4.7.1 管壁厚度对N-M曲线的影响第76-77页
        4.7.2 管壁厚度对M_x-M_y曲线的影响第77页
    4.8 各试件的延性比较第77-78页
    4.9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5.1 结论第80-81页
    5.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儒家文化背景下的磐安榉溪村保护更新研究
下一篇:基于温度应力试验机的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开裂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