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混凝土与加筋混凝土工程论文--混凝土的养护、拆模及缺陷的补救论文

基于温度应力试验机的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开裂因素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1.3.1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发展和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质研究第15-18页
        1.3.3 混凝土自生收缩变形的研究第18-20页
        1.3.4 混凝土早期开裂敏感性研究第20-21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1-23页
第2章 温度应力试验第23-35页
    2.1 概述第23页
    2.2 原材料第23-25页
        2.2.1 水泥第23页
        2.2.2 砂石第23-25页
        2.2.3 粉煤灰第25页
        2.2.4 外掺剂第25页
    2.3 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25-27页
        2.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发展第25-26页
        2.3.2 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26-27页
        2.3.3 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27页
    2.4 TSTM试验第27-34页
        2.4.1 国内外温度应力试验机的发展第27-29页
        2.4.2 温度应力试验机第29-31页
        2.4.3 温度应力试验方法及过程第31-32页
        2.4.4 温度历程设计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开裂影响因素研究第35-59页
    3.1 概述第35-36页
    3.2 TSTM实测温度历程及自由变形第36-39页
        3.2.1 粉煤灰混凝土实际温度历程第36-37页
        3.2.2 粉煤灰混凝土实测自由变形第37-39页
    3.3 粉煤灰混凝土约束应力发展第39-41页
    3.4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徐变第41-45页
        3.4.1 变应力作用下徐变测定原理第41-42页
        3.4.2 温度匹配(TMC)模式下的早期徐变第42-43页
        3.4.3 绝热模式下的早期徐变第43-44页
        3.4.4 不同温度历程下早期徐变对比第44-45页
    3.5 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应力松弛第45-50页
        3.5.1 早期应力松弛计算原理第45-47页
        3.5.2 温度匹配(TMC)模式下的早期应力松弛第47-48页
        3.5.3 绝热模式下的早期应力松弛第48-49页
        3.5.4 不同温度历程下早期应力松弛第49-50页
    3.6 粉煤灰混凝土变温环境下自生收缩第50-56页
        3.6.1 成熟度理论第50-51页
        3.6.2 热膨胀系数计算方法第51-52页
        3.6.3 热膨胀系数确定第52-55页
        3.6.4 自生收缩变形第55-56页
    3.7 粉煤灰混凝土开裂指标第56-57页
    3.8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考虑温度因素的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裂性评价第59-73页
    4.1 概述第59页
    4.2 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第59-63页
    4.3 变温环境下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63-66页
        4.3.1 两种混凝土等效龄期的换算第63-65页
        4.3.2 考虑温度历程的混凝土力学性能第65-66页
    4.4 考虑温度因素的粉煤灰混凝土抗裂性能指标及评价第66-71页
        4.4.1 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指标第66-68页
        4.4.2 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评价第68-71页
    4.5 混凝土的开裂敏感度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6页
    5.1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第73-75页
        5.1.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5.1.2 创新点第74-75页
    5.2 后续研究工作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等肢L形钢管混凝土柱压弯性能分析
下一篇:近海风电单桩基础水平承载力与变形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