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0页 |
1.1.2 学科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村落风貌分析 | 第21-32页 |
2.1 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 第21-22页 |
2.1.1 儒家文化的渊源 | 第21页 |
2.1.2 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 第21-22页 |
2.2 儒家文化的的基本内涵 | 第22-25页 |
2.2.1 “天人合一”在儒家文化中的涵义 | 第23-24页 |
2.2.2 儒家文化内涵中的“中庸” | 第24页 |
2.2.3 儒家文化内涵中的“礼” | 第24-25页 |
2.3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风貌分析 | 第25-31页 |
2.3.1 传统村落选址格局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内涵 | 第26-27页 |
2.3.2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内涵 | 第27页 |
2.3.3 传统村落公共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内涵 | 第27-28页 |
2.3.4 传统村落民居院落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 第28-29页 |
2.3.5 儒家文化内涵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家具陈设 | 第29-30页 |
2.3.6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生活习俗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磐安榉溪村风貌中的儒家文化内涵分析 | 第32-66页 |
3.1 榉溪村基本概况与村落选址分析 | 第32-39页 |
3.1.1 榉溪村基本概况 | 第32-34页 |
3.1.2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榉溪村选址分析 | 第34-39页 |
3.2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榉溪村空间形态特征 | 第39-41页 |
3.2.1 榉溪村空间形态 | 第39-40页 |
3.2.2 榉溪村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3.3 儒家文化内涵影响下的榉溪村街巷空间 | 第41-43页 |
3.3.1 街巷空间形态 | 第41-42页 |
3.3.2 街巷空间分析 | 第42-43页 |
3.4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榉溪村传统典型民居建筑 | 第43-57页 |
3.4.1 民居建筑形制分析 | 第43-44页 |
3.4.2 民居院落使用功能分析 | 第44-46页 |
3.4.3 民居建筑平面形态分析 | 第46-53页 |
3.4.4 民居建筑功能布局分析 | 第53页 |
3.4.5 民居建筑中的“礼制”与“中庸” | 第53-54页 |
3.4.6 民居建筑中的材料与构件 | 第54-57页 |
3.5 “礼制”性公共建筑 | 第57-60页 |
3.5.1 建筑艺术 | 第58-60页 |
3.5.2 祭祀活动 | 第60页 |
3.6 农用生产生活器具中承载的儒家文化内涵 | 第60-62页 |
3.6.1 榉溪村农用生产生活器具 | 第60-61页 |
3.6.2 生产生活器具所承载的儒家耕读文化 | 第61-62页 |
3.7 榉溪村地方文化特征 | 第62-65页 |
3.7.1 民俗节庆文化 | 第62-63页 |
3.7.2 传统手工技艺文化 | 第63-64页 |
3.7.3 古树名木 | 第64-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浙江磐安榉溪村保护与更新探索 | 第66-106页 |
4.1 榉溪村现状问题分析 | 第66-68页 |
4.1.1 榉溪村环境问题--建筑风貌混乱,生态环境恶化 | 第66-67页 |
4.1.2 榉溪村社会问题--生活品质粗俗,村落空心化严重 | 第67页 |
4.1.3 榉溪村文化问题--教育文化缺失,传统文化丧失 | 第67-68页 |
4.2 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榉溪村保护更新原则 | 第68-70页 |
4.2.1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原则 | 第68页 |
4.2.2 尊崇礼法,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68-69页 |
4.2.3 就地取材,进化更新的原则 | 第69-70页 |
4.3 榉溪村保护策略探索 | 第70-71页 |
4.3.1 活态保护榉溪村历史人文风貌 | 第70页 |
4.3.2 整合榉溪村物质与人文要素 | 第70-71页 |
4.3.3 统筹榉溪村民共同保护 | 第71页 |
4.3.4 强化榉溪村地域文化特征 | 第71页 |
4.4 榉溪村保护更新设计范围与层次划分 | 第71-76页 |
4.4.1 保护更新设计范围 | 第71-72页 |
4.4.2 保护要素提炼 | 第72-73页 |
4.4.3 保护更新设计层次的划分 | 第73-75页 |
4.4.4 保护更新规划设计 | 第75-76页 |
4.5 街巷景观空间的保护更新 | 第76-86页 |
4.5.1 村内道路交通的营造 | 第76-77页 |
4.5.2 街巷空间的保护更新 | 第77-78页 |
4.5.3 景观空间结构的营造 | 第78-80页 |
4.5.4 景观空间的保护更新 | 第80-86页 |
4.6 建筑风貌的保护更新 | 第86-98页 |
4.6.1 建筑历史风貌分类 | 第86-87页 |
4.6.2 建筑保护与整治措施 | 第87-88页 |
4.6.3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 第88-89页 |
4.6.4 建筑保护整治细则 | 第89-90页 |
4.6.5 建筑节点的保护更新方案 | 第90-98页 |
4.7 民居室内空间的保护更新 | 第98-101页 |
4.8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 第101-105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附录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