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布)1号公路砂性土边坡冲刷破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刚果(布)1号公路边坡地质概况 | 第20-32页 |
2.1 公路沿线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 砂性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21-28页 |
2.3 区域降雨特征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边坡坡面冲刷破坏理论分析 | 第32-43页 |
3.1 坡面冲刷演变过程 | 第32-33页 |
3.2 边坡冲刷发生条件 | 第33-38页 |
3.2.1 降雨入渗模型 | 第34-36页 |
3.2.2 坡面产流过程机理 | 第36-37页 |
3.2.3 冲刷发生条件公式 | 第37-38页 |
3.3 冲刷临界坡度 | 第38-40页 |
3.4 边坡冲刷量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砂性土边坡冲刷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43-59页 |
4.1 试验模型相似性设计 | 第43-47页 |
4.1.1 相似性理论介绍 | 第43-45页 |
4.1.2 试验模型相似性推导 | 第45-47页 |
4.2 试验装置设计 | 第47-48页 |
4.2.1 试验模型箱及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4.2.2 降雨装置及试验雨强 | 第48页 |
4.3 试验用砂选择 | 第48-49页 |
4.4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9-51页 |
4.4.1 坡体形态 | 第49页 |
4.4.2 试验方案 | 第49-51页 |
4.5 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8页 |
4.5.1 坡面冲刷现象 | 第51-54页 |
4.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边坡坡面冲刷定量研究 | 第59-74页 |
5.1 计算参数确定 | 第59-62页 |
5.2 冲刷发生条件定量研究 | 第62-65页 |
5.2.1 冲刷起动坡度 | 第63-64页 |
5.2.2 冲刷起动雨强 | 第64-65页 |
5.3 冲刷临界坡度定量研究 | 第65-68页 |
5.3.1 临界坡度 | 第65-66页 |
5.3.2 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66-68页 |
5.4 边坡冲刷量定量研究 | 第68-72页 |
5.4.1 坡度对冲刷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2 坡高对冲刷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3 雨强对冲刷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4.4 敏感性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基于CA理论的坡面冲刷形态模拟 | 第74-90页 |
6.1 元胞自动机理论介绍 | 第74-77页 |
6.1.1 元胞自动机的概念 | 第74页 |
6.1.2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74-77页 |
6.2 坡面冲刷形态模拟过程 | 第77-82页 |
6.2.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77页 |
6.2.2 模型初始设计 | 第77-78页 |
6.2.3 模型运动规则 | 第78-81页 |
6.2.4 软件模拟平台简介 | 第81页 |
6.2.5 参数选择输入 | 第81-82页 |
6.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2-89页 |
6.3.1 坡面水流冲刷途径 | 第82-85页 |
6.3.2 坡面冲刷三维形态 | 第85-88页 |
6.3.3 冲刷量预测结果 | 第88-8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7.1 结论 | 第90-91页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