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2-14页 |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4-22页 |
(一) 近代体育社团研究概况 | 第14页 |
(二) 中华体协研究概况 | 第14-22页 |
(三) 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2-23页 |
四、概念说明 | 第23-25页 |
第一章 中华体协的成立及其演变 | 第25-40页 |
一、中华体协成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5-31页 |
(一) 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25-27页 |
(二) 民族危机笼罩下体育救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 第27-28页 |
(三) 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与体育主权意识的觉醒 | 第28-30页 |
(四) 中国体育人才的成长和推动 | 第30-31页 |
二、中华体协的发展演变 | 第31-40页 |
(一) 萌芽期(1910-1924) | 第31-35页 |
(二) 发展期(1924-1937) | 第35-36页 |
(三) 停滞期(1937-1941) | 第36-37页 |
(四) 复会期(1941-1945) | 第37-38页 |
(五) 恢复重建期(1946-1949)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中华体协的治理结构 | 第40-64页 |
一、中华体协的组织结构 | 第40-58页 |
(一) 会员制度 | 第40-42页 |
(二) 组织形态的演变:从董事制到理监事制 | 第42-46页 |
(三) 领导群体分析 | 第46-58页 |
二、中华体协的运行机制 | 第58-64页 |
(一) 议事制度 | 第58-59页 |
(二) 内控机制 | 第59-64页 |
第三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国内传播 | 第64-90页 |
一、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大众传播 | 第64-69页 |
(一) 编辑、出版体育刊物 | 第64-66页 |
(二) 编译、撰写体育著作 | 第66-68页 |
(三) 放映体育电影 | 第68-69页 |
二、中华体协与体育的群体传播 | 第69-74页 |
(一) 开展体育巡回表演 | 第69-70页 |
(二) 举办体育讨论会和体育演讲 | 第70-72页 |
(三) 举办体育讲习会和培训班 | 第72-74页 |
三、中华体协与体育的人际传播 | 第74-83页 |
(一) 联络社会各界名流 | 第74-82页 |
(二) 派遣体育指导员 | 第82-83页 |
四、中华体协的体育观 | 第83-90页 |
(一) 对体育内涵的理解 | 第83-84页 |
(二) 对体育精神的阐扬 | 第84-86页 |
(三) 对体育功能的解读 | 第86-90页 |
第四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空间的拓展 | 第90-105页 |
一、体育空间扩散:由学校推及社会 | 第90-98页 |
(一) 成立各种体育联合会 | 第91-94页 |
(二) 组建各地分支会 | 第94-98页 |
二、体育空间迁移:由东部走向西部 | 第98-105页 |
(一) 西部地区分支会陆续建立 | 第99-100页 |
(二) 西部地区体育赛事兴起 | 第100-105页 |
第五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赛事制度的确立与规范 | 第105-137页 |
一、制定统一的赛事规范 | 第105-118页 |
(一) 制定运动竞赛规则 | 第105-111页 |
(二) 制定业余运动原则 | 第111-116页 |
(三) 审订各项运动记录 | 第116-118页 |
二、推动体育设施建设 | 第118-127页 |
(一) 建设体育场地 | 第118-124页 |
(二) 推动国产体育器材的创制和发展 | 第124-127页 |
三、构建多样化的赛事类型 | 第127-137页 |
(一) 多层次的赛事格局 | 第127-129页 |
(二) 多元化的赛事目的 | 第129-133页 |
(三) 中西合璧的赛事内容 | 第133-137页 |
第六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慈善活动的开展 | 第137-147页 |
一、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 | 第137-141页 |
(一) 社会救济 | 第137-138页 |
(二) 同业救济 | 第138-139页 |
(三) 抗战募捐 | 第139-140页 |
(四) 赞助卫生、教育事业 | 第140-141页 |
(五) 赞助体育事业 | 第141页 |
二、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方式 | 第141-144页 |
(一) 举办体育慈善比赛 | 第142-143页 |
(二) 举办体育慈善拍卖 | 第143-144页 |
(三) 设立体育基金 | 第144页 |
三、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特征与影响 | 第144-147页 |
(一) 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特征 | 第144-145页 |
(二) 中华体协体育慈善活动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第七章 中华体协与体育的国际交往 | 第147-187页 |
一、加入国际体育组织 | 第147-151页 |
(一) 参加远东业余体育协会 | 第147-148页 |
(二) 融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 第148-149页 |
(三) 加入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 第149-151页 |
二、主办及参与国际体育赛事 | 第151-174页 |
(一) 主办及参与综合性国际运动会 | 第151-170页 |
(二) 主办及参与国际单项锦标赛 | 第170-174页 |
三、开展国际体育间的交流与考察 | 第174-179页 |
(一) 走出去:派遣体育专家、运动队出国考察与交流 | 第174-178页 |
(二) 引进来:邀请外国优秀运动员、体育专家指导体育 | 第178-179页 |
四、中华体协国际交往之透视 | 第179-187页 |
(一) 推动体育进步,融入国际体坛 | 第179-180页 |
(二) 展示和重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寻求国际化 | 第180-182页 |
(三) 开展体育公共外交,敦睦邦交,促进世界和平 | 第182-184页 |
(四) 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 第184-187页 |
结语 | 第187-198页 |
附录 | 第198-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