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动态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第14-20页 |
2.1 Android系统架构 | 第14-15页 |
2.2 Android系统安全机制概述 | 第15-16页 |
2.2.1 内核层安全机制 | 第15-16页 |
2.2.2 运行环境安全机制 | 第16页 |
2.2.3 应用框架层安全机制 | 第16页 |
2.3 广播监听机制 | 第16-17页 |
2.4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研究 | 第17-18页 |
2.4.1 恶意软件分类 | 第17-18页 |
2.4.2 恶意软件传播方式 | 第18页 |
2.5 Android系统安全隐患分析 | 第18-1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动态检测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第20-30页 |
3.1 行为模式分析 | 第20-22页 |
3.1.1 应用行为模式分析 | 第20-21页 |
3.1.2 用户行为模式分析 | 第21-22页 |
3.2 基于隐Markov模型的动态检测技术研究 | 第22-29页 |
3.2.1 隐Markov模型定义 | 第22-23页 |
3.2.2 行为模式建模 | 第23-26页 |
3.2.3 行为模式评估 | 第26-28页 |
3.2.4 行为模式学习 | 第28-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第30-37页 |
4.1 系统功能需求 | 第30-32页 |
4.1.1 后台监控功能需求 | 第30-31页 |
4.1.2 恶意行为检测功能需求 | 第31页 |
4.1.3 用户交互功能需求 | 第31-32页 |
4.2 系统非功能需求 | 第32页 |
4.2.1 兼容性 | 第32页 |
4.2.2 性能 | 第32页 |
4.3 系统概要设计 | 第32-36页 |
4.3.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2-33页 |
4.3.2 后台监控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4.3.3 恶意行为检测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4.3.4 用户交互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7-52页 |
5.1 后台监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37-40页 |
5.1.1 短信监控模块 | 第37-38页 |
5.1.2 通话监控模块 | 第38-39页 |
5.1.3 网络监听模块 | 第39-40页 |
5.2 恶意行为检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0-49页 |
5.2.1 恶意行为识别模块的设计 | 第40-41页 |
5.2.2 数据结构设计 | 第41-43页 |
5.2.3 特征监测模块 | 第43-45页 |
5.2.4 参数预处理模块 | 第45-46页 |
5.2.5 模型学习模块 | 第46-48页 |
5.2.6 恶意行为评估模块 | 第48-49页 |
5.3 用户交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51页 |
5.3.1 黑白名单模块的实现 | 第50-51页 |
5.3.2 日志查看模块的实现 | 第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测试与分析 | 第52-62页 |
6.1 测试环境 | 第52-53页 |
6.2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6.2.1 实验数据与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6.3 功能性需求测试 | 第57-60页 |
6.3.1 后台监控测试 | 第57-58页 |
6.3.2 学习评估功能测试 | 第58页 |
6.3.3 黑白名单功能测试 | 第58-59页 |
6.3.4 日志查看功能测试 | 第59-60页 |
6.4 非功能性需求测试 | 第60-61页 |
6.4.1 兼容性测试 | 第60页 |
6.4.2 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62页 |
7.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