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我国目前水污染的现状 | 第12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4 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4.1 物理法 | 第14-16页 |
1.4.2 化学法 | 第16-18页 |
1.4.3 生物法 | 第18-20页 |
1.5 染料废水处理发展趋势 | 第20页 |
1.6 电-生物耦合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第22-30页 |
2.1 试验装置及其性能参数 | 第22-23页 |
2.2 试验用水水质 | 第23-24页 |
2.3 试验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24-28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电流密度对电-生物耦合工艺的影响 | 第30-38页 |
3.1 染料废水去除效果 | 第30-31页 |
3.2 对染料质量浓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6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水力停留时间对电-生物耦合工艺的影响 | 第38-46页 |
4.1 染料废水去除效果 | 第38页 |
4.2 对染料质量浓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 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 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6 小结 | 第43-46页 |
第五章 染料质量浓度对电-生物耦合工艺的影响 | 第46-54页 |
5.1 染料废水去除效果 | 第46-47页 |
5.2 对染料质量浓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5.4 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5.5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5.6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电-生物耦合工艺与生物工艺处理效果对比 | 第54-68页 |
6.1 电-生物水解与生物水解效果对比 | 第54-58页 |
6.1.1 染料质量浓度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6.1.2 色度的去除效果 | 第55-57页 |
6.1.3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57页 |
6.1.4 氨氮浓度的去除效果 | 第57-58页 |
6.2 电-生物耦合工艺与生物工艺效果对比 | 第58-62页 |
6.2.1 染料质量浓度去除效果 | 第58-59页 |
6.2.2 色度去除效果 | 第59-60页 |
6.2.3 有机物浓度去除效果 | 第60-61页 |
6.2.4 氨氮浓度去除效果 | 第61-62页 |
6.3 电-生物水解与电解法处理效果对比 | 第62-65页 |
6.4 小结 | 第65-68页 |
第七章 电-生物耦合技术处理偶氮染料废水机理的研究 | 第68-76页 |
7.1 电-生物水解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 第68-71页 |
7.1.1 染料的去除和脱色 | 第68-69页 |
7.1.2 有机物的去除 | 第69-70页 |
7.1.3 氨氮的浓度变化 | 第70-71页 |
7.2 生物膜量分析 | 第71页 |
7.3 生物膜电镜扫描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7.4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6-78页 |
8.1 结论 | 第76-77页 |
8.2 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