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木薯(树薯)论文

木薯叶片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第15-36页
    1.1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第15-25页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第15-16页
        1.1.2 低温胁迫对植物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16-18页
        1.1.3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8-19页
        1.1.4 低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19-22页
            1.1.4.1 低温胁迫对植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19-20页
            1.1.4.2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变化的影响第20-21页
            1.1.4.3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21-22页
            1.1.4.4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22页
        1.1.5 低温胁迫对植物分子反应机制的影响第22-25页
    1.2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第25-29页
        1.2.1 转录组学发展史第26-28页
            1.2.1.1 第一代测序技术-Sanger链终止法第26页
            1.2.1.2 第二代测序技术-大规模平行测序第26-27页
            1.2.1.3 第三代测序技术-高通量、单分子测序第27-28页
        1.2.2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方法第28页
        1.2.3 RNA-Seq第28页
        1.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第28-29页
    1.3 低温胁迫对植物蛋白质组的影响第29-34页
        1.3.1 蛋白质组学第29-30页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第30页
        1.3.3 低温胁迫对植物蛋白质组的影响第30-34页
    1.4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第34-35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35页
    1.6 研究技术路线第35-36页
第二章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代谢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6-5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6页
        2.1.1 试剂材料第36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6页
        2.1.3 试剂耗材第36页
    2.2 实验方法第36-39页
        2.2.1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6-37页
        2.2.2 细胞膜伤害度的测定第37页
        2.2.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37-38页
        2.2.4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第38页
        2.2.5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38页
        2.2.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第38页
        2.2.7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第38-39页
        2.2.8 统计分析第39页
    2.3 结果分析第39-46页
        2.3.1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的影响第39-40页
        2.3.2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影响第40页
        2.3.3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可溶性糖(SS)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2.3.4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第41-42页
        2.3.5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2.3.6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第43页
        2.3.7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2.3.8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44-45页
        2.3.9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第45-46页
    2.4 讨论第46-53页
        2.4.1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46-47页
        2.4.2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47-48页
        2.4.3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2.4.4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2.4.5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50-52页
        2.4.6 低温胁迫对植物体内SOD和POD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52-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的转录组学分析第54-88页
    3.1 材料与设备第54页
        3.1.1 试验材料第54页
        3.1.2 仪器设备第54页
        3.1.3 实验试剂第54页
    3.2 实验方法第54-59页
        3.2.1 实验流程第54-55页
        3.2.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第55-56页
        3.2.3 木薯叶片总RNA提取第56页
        3.2.4 RNA质量检测第56-57页
        3.2.5 转录组文库构建方法第57页
        3.2.6 数据组装第57页
        3.2.7 数据分析第57-59页
            3.2.7.1 数据预处理第57页
            3.2.7.2 表达谱生成第57-58页
                3.2.7.2.1 Mapping第57-58页
                3.2.7.2.2 注释和评估基因表达水平第58页
            3.2.7.3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8-59页
            3.2.7.4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第59页
            3.2.7.5 GO功能富集分析第59页
            3.2.7.6 关键通路分析第59页
            3.2.7.7 使用到的数据库链接和版本号第59页
    3.3 实验结果第59-85页
        3.3.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及测序质量评估第59-65页
        3.3.2 测序数据组装的结果第65-68页
            3.3.2.1 数据过滤统计结果第65页
            3.3.2.2 Mapping第65-68页
                3.3.2.2.1 Mapping统计结果第65页
                3.3.2.2.2 Mapping结果统计Reads在基因组上的分布第65-68页
        3.3.3 组装数据的功能注释结果第68-69页
        3.3.4 基因表达谱聚类分析第69-71页
        3.3.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71-72页
        3.3.6 SC8叶片中低温胁迫前后转录组调控比较分析第72-73页
        3.3.7 MS5叶片中低温胁迫前后转录组调控比较分析第73-74页
        3.3.8 SC8与MS5叶片中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调控比较分析第74-75页
        3.3.9 SC8与MS5叶片低温胁迫后恢复常温的转录组调控比较分析第75-76页
        3.3.10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第76-77页
        3.3.11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第77页
        3.3.12 差异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第77-84页
        3.3.13 自由基和活性氧第84-85页
    3.4 讨论第85-86页
    3.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低温胁迫对木薯叶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88-109页
    4.1 实验耗材与材料第88页
        4.1.1 试剂与设备第88页
        4.1.2 实验材料与处理方法第88页
    4.2 实验方法第88-91页
        4.2.1 木薯叶片蛋白质提取第88-89页
        4.2.2 蛋白质溶解第89页
        4.2.3 Bradford蛋白质定量法第89页
        4.2.4 蛋白质分离第89-91页
            4.2.4.1 胶条水化第89页
            4.2.4.2 等电聚焦电泳第89-90页
            4.2.4.3 SDS-PAGE第90页
            4.2.4.4 染色与扫描第90页
            4.2.4.5 差异蛋白质分析第90-91页
            4.2.4.6 差异蛋白质鉴定第9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91-103页
        4.3.1 SC8木薯叶片蛋白质的分离结果第91页
        4.3.2 低温诱导SC8叶片差异蛋白质的分布及鉴定第91-94页
        4.3.3 MS5木薯叶片蛋白质的分离结果第94-95页
        4.3.4 低温诱导MS5叶片差异蛋白质的分布及鉴定第95-98页
        4.3.5 低温诱导SC8与MS5叶片差异蛋白质的比较分析第98-101页
            4.3.5.1 低温诱导SC8与MS5叶片共同表达的差异蛋白质第98-100页
            4.3.5.2 低温诱导SC8与MS5叶片差异表达的差异蛋白质第100-101页
            4.3.5.3 低温诱导SC8和MS5叶片差异蛋白质比较第101页
        4.3.6 低温诱导SC8与MS5叶片差异蛋白质的调控网络第101-103页
    4.4 讨论第103-107页
        4.4.1 参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第104-105页
        4.4.2 参与碳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第105-106页
        4.4.3 参与低温胁迫响应相关调控蛋白第106-107页
        4.4.4 参与氧自由基清除相关功能蛋白第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总结第109-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4页
发表文章第124页
申请专利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杂环卡宾-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