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前言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49页 |
第一节 枳壳的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研究 | 第20-31页 |
1.1 枳壳的研究概况 | 第21-31页 |
1.1.1 枳壳的品种考证 | 第21页 |
1.1.2 商品要材形态及产地 | 第21-23页 |
1.1.3 枳壳的炮制 | 第23-25页 |
1.1.4 枳壳化学成分 | 第25-26页 |
1.1.5 枳壳的药理作用 | 第26-30页 |
1.1.6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31-40页 |
1.2 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31-40页 |
1.2.1 多糖的提取 | 第31-32页 |
1.2.2 多糖的纯化 | 第32-33页 |
1.2.3 多糖的分离方法 | 第33-34页 |
1.2.4 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1.2.5 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35页 |
1.2.6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35页 |
1.2.7 多糖的结构研究 | 第35-38页 |
1.2.8 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38-39页 |
1.2.9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枳壳性味的考证 | 第40-49页 |
1.3 枳壳性味的演变 | 第41-49页 |
1.3.1 枳壳道地性的考证 | 第41页 |
1.3.2 性味的考证 | 第41-44页 |
1.3.3 历代本草对枳壳应用的记载 | 第44-45页 |
1.3.4 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 | 第45-48页 |
1.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研究 | 第49-64页 |
2.1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药 | 第49页 |
2.2 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拆分 | 第49-50页 |
2.3 UPLC-MS法分析枳壳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的互不交叉性 | 第50-53页 |
2.4 枳壳的化学拆分组分化学表征研究 | 第53-62页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理论学研究 | 第64-84页 |
第一节 枳壳各拆分组分性味药理学研究 | 第64-8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3.1.2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对小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3.1.3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对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 第67-70页 |
3.1.4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对小鼠疼痛的影响 | 第70-72页 |
3.1.5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对药物所致豚鼠变态性哮喘的影响 | 第72-73页 |
3.1.6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对正常小鼠腺体分泌的影响 | 第73-74页 |
3.1.7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对正常小鼠胆汁分泌的影响 | 第74-76页 |
3.1.8 枳壳化学拆分组分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76-77页 |
3.1.9 讨论与结论 | 第77-80页 |
3.1.10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二节 枳壳性味的归属研究 | 第81-84页 |
3.2.1 枳壳促进胃肠道功能是其“味辛”的功效体现 | 第81页 |
3.2.2 枳壳抗胃溃疡作用是其“味苦酸”的功效体现 | 第81-82页 |
3.2.3 枳壳镇痛作用是其“味辛”的功效体现 | 第82页 |
3.2.4 枳壳平喘化痰作用是其“味辛”的功效体现 | 第82页 |
3.2.5 枳壳利胆作用是其“味酸”的功效体现 | 第82-83页 |
3.2.6 枳壳健脾作用可能是其“味苦”的功效体现 | 第83页 |
3.2.7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枳壳多糖的分级提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84-163页 |
第一节 枳壳多糖的分级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84-9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4.1.2 枳壳多糖的分级提取 | 第85-89页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9-93页 |
4.1.4 讨论 | 第93-94页 |
4.1.5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二节 枳壳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95-10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5-9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96-99页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9-102页 |
4.2.4 讨论 | 第102-103页 |
4.2.5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枳壳热提粗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104-115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104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104-108页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0页 |
4.3.4 除蛋白前后热提粗多糖及四种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 第110-113页 |
4.3.5 讨论 | 第113页 |
4.3.6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四节 枳壳均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研究 | 第115-139页 |
4.4.1 实验材料 | 第115-116页 |
4.4.2 实验方法 | 第116-123页 |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3-136页 |
4.4.4 讨论 | 第136-137页 |
4.4.5 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五节 基于MAKPs信号通路的枳壳均多糖CALB-3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139-152页 |
4.5.1 实验材料 | 第139-140页 |
4.5.2 实验方法 | 第140-143页 |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3-149页 |
4.5.4 讨论与结论 | 第149-152页 |
第六节 枳壳热提粗多糖抗辐射作用研究 | 第152-163页 |
4.6.1 实验材料 | 第152-153页 |
4.6.2 实验方法 | 第153-154页 |
4.6.3 实验结果 | 第154-162页 |
4.6.4 讨论与结论 | 第162-163页 |
第五章 枳壳黄酮类化合物对神经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163-190页 |
第一节 枳壳黄酮类化合物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163-17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163-16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164-165页 |
5.1.3 实验结果 | 第165-174页 |
5.1.4 讨论与结论 | 第174-176页 |
第二节 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红橘素抗神经性炎症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176-19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76-177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77-179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179-187页 |
5.2.4 讨论与结论 | 第187-19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90-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94-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4页 |
个人简历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