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明恢63和珍汕97中微外显子的识别和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可变剪接 | 第9-11页 |
1.2 微外显子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3 可变剪接事件的识别 | 第15-16页 |
1.3.1 通过表达标签序列比对识别可变剪接事件 | 第15页 |
1.3.2 通过序列的保守性识别可变剪接 | 第15页 |
1.3.3 使用微阵列芯片研究可变剪接 | 第15页 |
1.3.4 使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可变剪接 | 第15-16页 |
1.4 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数据来源以及使用工具 | 第18-19页 |
2.1.1 使用数据 | 第18-19页 |
2.1.2 使用工具 | 第19页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9-23页 |
2.2.1 数据预处理 | 第19-20页 |
2.2.2 微外显子的预测 | 第20-21页 |
2.2.3 微外显子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4 微外显子功能预测 | 第22页 |
2.2.5 非定型区域区域预测 | 第22页 |
2.2.6 基因本体功能富集 | 第22-23页 |
2.2.7 微外显子的保守性分析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3.1 微外显子的预测结果 | 第23-26页 |
3.2 微外显子的序列特征统计 | 第26-29页 |
3.2.1 微外显子的长度分布及其所在位置信息 | 第26-27页 |
3.2.2 微外显子侧翼内含子长度 | 第27-28页 |
3.2.3 微外显子剪接位点的统计 | 第28-29页 |
3.2.4 微外显子上ESE序列的分布 | 第29页 |
3.3 微外显子的功能角色 | 第29-34页 |
3.3.1 GO功能注释 | 第29-32页 |
3.3.2 Pfam结构域 | 第32页 |
3.3.3 IDRs区域 | 第32-34页 |
3.4 微外显子的组织特异性 | 第34-35页 |
3.5 微外显子对环境的响应 | 第35页 |
3.6 微外显子的保守性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5 展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