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抗生素耐药危机 | 第11-13页 |
1.2 抗生素耐药性的生物学机制 | 第13-15页 |
1.3 研究ARGS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5-16页 |
1.3.1 PCR和实时定量PCR技术 | 第15-16页 |
1.3.2 高通量定量PCR技术 | 第16页 |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6页 |
1.3.4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 第16页 |
1.4 农用抗生素和耐药菌 | 第16-21页 |
1.4.1 农用抗生素概况 | 第16-18页 |
1.4.2 养猪业中抗生素的用途 | 第18-19页 |
1.4.3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和转移 | 第19-20页 |
1.4.4 土地施用动物粪便粪肥后ARGs的变化情况 | 第20-21页 |
1.5 土壤中的耐药因素与人类的健康 | 第21-22页 |
1.6 减少ARGS的粪便处理措施 | 第22页 |
1.7 粪便的厌氧发酵处理 | 第22-24页 |
1.7.1 温度对厌氧发酵过程中ARGs去除率的影响 | 第23页 |
1.7.2 温度影响ARGs去除率的机制 | 第23-24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27-28页 |
2.1.2 部分溶液的配置方法 | 第28页 |
2.2 厌氧发酵 | 第28-29页 |
2.3 发酵样品收集 | 第29页 |
2.4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9-30页 |
2.5 宏基因组测序 | 第30-33页 |
2.5.1 测序 | 第30页 |
2.5.2 数据库比对 | 第30-31页 |
2.5.3 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2.6 ARGS的QPCR检测 | 第33-36页 |
2.6.1 目的基因及引物 | 第33页 |
2.6.2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33页 |
2.6.3 PCR产物纯化 | 第33-34页 |
2.6.4 构建含有引物扩增片段的质粒 | 第34页 |
2.6.5 转化 | 第34-35页 |
2.6.6 提取重组质粒 | 第35页 |
2.6.7 qPCR标准曲线稀释 | 第35-36页 |
2.6.8 qPCR实验 | 第36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36-38页 |
2.7.1 ARGs的变化情况 | 第36页 |
2.7.2 宏基因组结果与qPCR结果的比较 | 第36-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52页 |
3.1 猪粪便中ARGS的丰度 | 第38-40页 |
3.1.1 猪粪便中ARGs的丰度 | 第38-39页 |
3.1.2 小结 | 第39-40页 |
3.2 厌氧发酵过程中ARGS的变化情况 | 第40-42页 |
3.2.1 厌氧发酵过程中ARGs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3.2.2 不同温度对ARGs的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小结 | 第42页 |
3.3 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与ARGS的关系 | 第42-45页 |
3.3.1 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 第42-43页 |
3.3.2 微生物群落变化与ARGs的关系 | 第43-44页 |
3.3.3 小结 | 第44-45页 |
3.4 厌氧发酵过程中质粒变化及其与ARGS的关系 | 第45-49页 |
3.4.1 质粒的变化 | 第45-46页 |
3.4.2 质粒与ARGs的关系 | 第46-48页 |
3.4.3 小结 | 第48-49页 |
3.5 QPCR结果与宏基因组结果对比 | 第49-52页 |
3.5.1 qPCR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3.5.2 宏基因组与qPCR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50-51页 |
3.5.3 小结 | 第51-52页 |
4 讨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4.1 讨论 | 第52-53页 |
4.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录 | 第63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