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1.1.1 我国畜禽养殖的发展及排污状况 | 第13页 |
1.1.2 养殖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1.3 废水脱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2.1 课题需要 | 第20页 |
1.2.2 项目支撑 | 第20-21页 |
1.3 项目概况及方案设计 | 第21-23页 |
1.3.1 项目概况 | 第21-22页 |
1.3.2 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半亚硝化的试验研究 | 第25-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2.1.2 试验原水和接种污泥 | 第26页 |
2.1.3 运行条件和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2.1.4 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48页 |
2.2.1 A/O系统A池的处理效能研究 | 第28-31页 |
2.2.2 A/O系统O池的处理效能研究 | 第31-36页 |
2.2.3 A/O系统的处理效能研究 | 第36-38页 |
2.2.4 低温条件下A/O反应器的运行研究 | 第38-42页 |
2.2.5 DO对低温条件下A/O反应器的调控研究 | 第42-45页 |
2.2.6 跌水复氧装置实现A/O半亚硝化的试验研究 | 第45-48页 |
2.3 小结 | 第48-51页 |
3 厌氧氨氧化的试验研究 | 第51-8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3.1.1 试验装置 | 第51-52页 |
3.1.2 试验原水和接种污泥 | 第52页 |
3.1.3 运行条件和试验方案 | 第52-53页 |
3.1.4 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4-80页 |
3.2.1 启动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 | 第54-58页 |
3.2.2 氮负荷提升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 | 第58-62页 |
3.2.3 HRT下降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 | 第62-66页 |
3.2.4 内回流比提升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 | 第66-69页 |
3.2.5 进水DO提升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 | 第69-73页 |
3.2.6 COD负荷提升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运行 | 第73-78页 |
3.2.7 厌氧氨氧化系统的运行研究 | 第78-80页 |
3.2.8 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性状研究 | 第80页 |
3.3 小结 | 第80-83页 |
4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工艺运行的试验研究 | 第83-9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4.1.1 试验装置 | 第83-84页 |
4.1.2 试验原水 | 第84页 |
4.1.3 运行条件 | 第84-85页 |
4.1.4 测试方法 | 第85页 |
4.2 联合工艺处理养殖废水的性能 | 第85-92页 |
4.2.1 联合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85-86页 |
4.2.2 联合工艺脱氮效果 | 第86-92页 |
4.3 小结 | 第92-93页 |
5 厌氧氨氧化污泥微生物菌落分析 | 第93-103页 |
5.1 电镜观察 | 第93-95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93页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5页 |
5.2 厌氧氨氧化活性污泥基因测序 | 第95-101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95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1页 |
5.3 小结 | 第101-10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03-107页 |
6.1 结论 | 第103-105页 |
6.2 建议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 | 第115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5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