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6-2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课程思政”的涵义与发展 | 第23-33页 |
第一节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理念 | 第23-26页 |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与区别 | 第23-24页 |
二、“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与建设路径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课程思政”的转化与发展 | 第26-33页 |
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必要性 | 第26-30页 |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问题 | 第30-33页 |
第二章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成效 | 第33-44页 |
第一节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与特点 | 第33-35页 |
二、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37-44页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第37-39页 |
二、调查情况分析 | 第39-44页 |
第三章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借鉴与路径优化 | 第44-54页 |
第一节 美国“课程思政”的经验与启示 | 第44-50页 |
一、美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概貌和做法 | 第44-47页 |
二、美国高校的“课程思政”特点与启示 | 第47-50页 |
第二节 “课程思政”的路径优化 | 第50-54页 |
一、优化学习环境 | 第50页 |
二、改进教学方法 | 第50-52页 |
三、完善相关机制体制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82页 |
附录一 :美国部分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大纲 | 第60-67页 |
附录二 :教师访谈记录摘要 | 第67-76页 |
附录三 :调查问卷报告 | 第76-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