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 | 第3-5页 |
摘要(英文) | 第5-6页 |
导言 | 第11-21页 |
第一章 中国回回经学教育兴起、类型、运转、分布考 | 第21-69页 |
第一节 伊斯兰教育史简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中国回回经学教育简史发微 | 第23-46页 |
一 唐宋时代的蕃坊与番学 | 第24-30页 |
二 元明时代的回回经学 | 第30-40页 |
三 登洲与明末回回经学——陕学的兴起 | 第40-46页 |
第三节 明末清初回回经学的类型 | 第46-51页 |
第一种分类 | 第46-51页 |
一.私学 | 第46-48页 |
二.坊学 | 第48-49页 |
三.营学 | 第49-50页 |
四.女学 | 第50-51页 |
第二种分类 | 第51页 |
一.普及教育 | 第51页 |
二.专业教育 | 第51页 |
第四节 明末清初回回经学的运转 | 第51-59页 |
一.财政来源:活格夫与哈宛德制度 | 第52-55页 |
2. 经理学务 | 第55页 |
三.讲堂/经堂/讲学堂/经馆 | 第55-56页 |
四.学舍 | 第56-57页 |
五.管理制度 | 第57-59页 |
第五节 明末清初回回经学的分布 | 第59-69页 |
一.回回经学的地理分布 | 第59-63页 |
二.回回经学的教育中心 | 第63-69页 |
第二章 教师与学生 | 第69-115页 |
第一节 教师 | 第69-80页 |
教师的称谓 | 第69-73页 |
教师的来源 | 第73-75页 |
教师的特点 | 第75-77页 |
教师的地位 | 第77-79页 |
教师的义务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学生 | 第80-85页 |
学生的称谓 | 第80-82页 |
学生的来源 | 第82-83页 |
学生的特点 | 第83-84页 |
学生的义务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回回经学教育家及其主要门人 | 第85-115页 |
《经学系传谱》的学者标准 | 第85-86页 |
《经学系传谱》立传的教育家 | 第86-87页 |
《经学系传谱》列名的学者 | 第87-91页 |
回回学者群的特点 | 第91-93页 |
学者考证 | 第93-99页 |
“《经学系传谱》学者名录” | 第99-115页 |
第三章 课程与教材 | 第115-199页 |
第一节 民国及当代的回经书目分析(1933-1996) | 第115-130页 |
1. 庞士谦阿訇:“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1937年) | 第115-118页 |
2. 冯增烈先生:“明清时期陕西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1981年) | 第118-120页 |
3. 杨万宝阿訇:“赛拜嘎经典”(1995) | 第120-122页 |
4. 马松亭阿訇:“中国回教的现状”(1933) | 第122-124页 |
5. 王静斋阿訇:“发扬伊斯兰文化之必要”(1939年) | 第124-126页 |
6. 米长茂阿訇:“寺院经堂教育”(1964) | 第126-129页 |
7. 水镜君:女学书目(1996)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外人调查的回经书目分析(1863-1944) | 第130-138页 |
8. 柏亨理的北京回经书目(1863) | 第130-131页 |
9.北京教子胡同寺阿訇的回经书目(1908年) | 第131-135页 |
10. 佐口透的蒙疆回经书目(1944)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清初的回经书目分析(1678-1782) | 第138-156页 |
11. “(舍)蕴善先生授学较徒法”(1697年) | 第138-142页 |
12. 《教款捷要》探辑经书目(1678) | 第142-146页 |
13. 《天方典礼》《天方性理》採辑经书目(1712) | 第146-153页 |
14. 《冈志》回经书目(1725s) | 第153-154页 |
15. 海富润回经书目(1782) | 第154-156页 |
第四节 普及课程与教材之考证 | 第156-165页 |
拼音与识字 | 第156-163页 |
回回字母表 | 第156-162页 |
回回字读音 | 第162-163页 |
古兰经选 | 第163页 |
教律初阶 | 第163-165页 |
第五节 专业课程与教材之考证 | 第165-188页 |
波斯文文法 | 第165-166页 |
波斯文学 | 第166-167页 |
阿拉伯文词法 | 第167-168页 |
阿拉伯文文法 | 第168-170页 |
阿拉伯文逻辑 | 第170-171页 |
阿拉伯文修辞( | 第171-172页 |
阿拉伯文学 | 第172页 |
教律初阶 | 第172-174页 |
教律进阶 | 第174-175页 |
教律高阶 | 第175-177页 |
开俩目/认一论 | 第177页 |
苏菲初阶 | 第177-179页 |
苏菲高阶 | 第179-181页 |
经注 | 第181-183页 |
附课 | 第183-188页 |
教学法 | 第183-184页 |
阿拉伯字法、文法与修辞 | 第184页 |
古兰经诵读 | 第184-185页 |
波斯文学 | 第185页 |
阿可拉伯文学 | 第185页 |
教律 | 第185-186页 |
苏非 | 第186页 |
工具书 | 第186-188页 |
第六节 回经考证 | 第188-197页 |
结语 | 第197-199页 |
第四章 教学法 | 第199-219页 |
第一节 讲授方法 | 第199-210页 |
讲授顺序 | 第199-201页 |
打“伊尔拉布” | 第201页 |
经堂语气——硬译波斯文与硬译阿拉伯文 | 第201-206页 |
复式教学法 | 第206-207页 |
穆尔林制 | 第207-209页 |
两种文本的教学分配 | 第209-210页 |
第二节 学习方法 | 第210-214页 |
熟读背诵 | 第210-212页 |
抄写 | 第212-214页 |
小儿锦 | 第214页 |
第三节 考试方法 | 第214-216页 |
月考 | 第215页 |
日考与半月考 | 第215-216页 |
小结 语法翻译法的优劣 | 第216-219页 |
结论 | 第219-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3页 |
附录一 《经学系传谱》校订稿 | 第233-281页 |
附录二 “也门爸爸与蔡爸爸纪念碑”原文及译文 | 第281-287页 |
附录三 “1782年呈送乾隆帝之阿拉伯文经典”译文 | 第287-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