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2章 内隐学习概述 | 第15-23页 |
1 内隐学习的实质 | 第15-17页 |
2 内隐学习的特征 | 第17页 |
3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 | 第17-23页 |
3.1 人工语法学习 | 第17-20页 |
3.1.1 学习材料及语法规则 | 第18-19页 |
3.1.2 指导语 | 第19-20页 |
3.1.3 程序 | 第20页 |
3.2 序列学习任务 | 第20-22页 |
3.3 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 第22-23页 |
第3章 内隐学习的表征 | 第23-34页 |
1 内隐学习的抽象表征 | 第23-27页 |
1.1 人工语言学习 | 第23-25页 |
1.2 自然语言学习 | 第25-26页 |
1.3 非语言刺激的学习 | 第26-27页 |
2 内隐学习的具体表征 | 第27-32页 |
2.1 通道特异性(modality-specific) | 第27-29页 |
2.2 速度特异性 | 第29页 |
2.3 规则特异性 | 第29-30页 |
2.4 学习者的特异性 | 第30-32页 |
3 组块理论 | 第32-33页 |
4 规则和组块的双加工机制 | 第33-34页 |
第4章 内隐学习的神经机制 | 第34-39页 |
1 有关自然语言的ERP研究 | 第35-37页 |
2 有关人工语言的ERP研究 | 第37-39页 |
第5章 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39-45页 |
1 问题提出 | 第39-43页 |
1.1 单通道内隐学习的神经机制 | 第39-40页 |
1.2 双通道内隐学习的神经机制 | 第40-41页 |
1.3 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 第41-42页 |
1.4 选择性注意对视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 第42-43页 |
2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2.1 视觉与听觉内隐学习的神经表征的比较 | 第43-44页 |
2.2 单通道与双通道内隐学习神经表征的比较 | 第44页 |
2.3 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 第44页 |
2.4 选择性注意对视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 第44页 |
3 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第6章 单通道的内隐学习效应 | 第45-58页 |
1 问题提出 | 第45-47页 |
2 实验一视觉内隐学习 | 第47-50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2.2 方法 | 第47-49页 |
2.2.1 被试 | 第47页 |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2.2.3 程序 | 第48页 |
2.2.4 EEG记录 | 第48-4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2.3.1 行为数据 | 第49页 |
2.3.2 ERP数据 | 第49-50页 |
3 实验二听觉内隐学习 | 第50-55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50-51页 |
3.2 方法 | 第51页 |
3.2.1 被试 | 第51页 |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页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51页 |
3.2.4 EEG记录 | 第5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3.3.1 行为数据 | 第51页 |
3.3.2 ERP数据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第7章 双通道的内隐学习效应 | 第58-7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58-60页 |
2 实验三双通道的内隐学习..视听呈现相同语法规则 | 第60-64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60页 |
2.2 方法 | 第60-61页 |
2.2.1 被试 | 第60页 |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0页 |
2.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60-61页 |
2.2.4 EEG记录 | 第6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2.3.1 行为实验结果 | 第61页 |
2.3.2 ERP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3 实验四双通道的内隐学习——视听呈现不同语法规则 | 第64-75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64页 |
3.2 方法 | 第64-65页 |
3.2.1 被试 | 第64-65页 |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5页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6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3.3.1 行为实验结果 | 第65页 |
3.3.2 ERP实验结果 | 第65-75页 |
4 讨论 | 第75-76页 |
5 结论 | 第76-77页 |
第8章 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 第77-88页 |
1 问题提出 | 第77-80页 |
2 实验五 | 第80-84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80页 |
2.2 方法 | 第80-82页 |
2.2.1 被试 | 第80-81页 |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1页 |
2.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81-8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82-83页 |
2.4 讨论 | 第83-84页 |
3 实验六 | 第84-86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84页 |
3.2 方法 | 第84页 |
3.2.1 被试 | 第84页 |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4页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8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84-85页 |
3.4 讨论 | 第85-86页 |
4 总讨论 | 第86-87页 |
5 结论 | 第87-88页 |
第9章 多刺激背景下选择性注意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 第88-102页 |
1 问题提出 | 第88-89页 |
2 实验七两个刺激背景下注意一个刺激的内隐学习 | 第89-92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89页 |
2.2 方法 | 第89-90页 |
2.2.1 被试 | 第89页 |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9-90页 |
2.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9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1页 |
2.4 讨论 | 第91-92页 |
3 实验八两个刺激背景下注意全部刺激的内隐学习 | 第92-93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92页 |
3.2 方法 | 第92页 |
3.2.1 被试 | 第92页 |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2页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9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92-93页 |
3.4 讨论 | 第93页 |
4 实验九三个刺激背景下注意一个刺激的内隐学习 | 第93-96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93页 |
4.2 方法 | 第93-94页 |
4.2.1 被试 | 第93-94页 |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4页 |
4.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9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4-95页 |
4.4 讨论 | 第95-96页 |
5 实验十三个刺激背景下注意两个刺激的内隐学习 | 第96-97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96页 |
5.2 方法 | 第96页 |
5.2.1 被试 | 第96页 |
5.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6页 |
5.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96页 |
5.3 结果 | 第96-97页 |
5.4 讨论 | 第97页 |
6 实验十一三个刺激背景下注意三个刺激的内隐学习 | 第97-99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97-98页 |
6.2 方法 | 第98页 |
6.2.1 被试 | 第98页 |
6.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8页 |
6.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98页 |
6.3 结果 | 第98-99页 |
6.4 讨论 | 第99页 |
7 总讨论 | 第99-101页 |
8 结论 | 第101-102页 |
第10章 总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11章 总结 | 第104-106页 |
1 结论 | 第104页 |
2 创新 | 第104-105页 |
3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3页 |
附录 | 第123-138页 |
附录1 | 第123-124页 |
附录2 | 第124-129页 |
附录3 | 第129-131页 |
附录4 | 第131-136页 |
附录5 | 第136-137页 |
附录6 | 第137-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